江南四月如三伏,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
石梯南下府城闉,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
江南四月如三伏,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
石梯南下府城闉,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游钟山》,描绘了江南四月时节作者游览钟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钟山的秀美景色与个人心境相结合,展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首句“江南四月如三伏”,形象地写出江南的夏季酷热,而钟山却依然保持着翠绿的松色,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杖藜试上宝公龛”描绘了诗人漫步山间的闲适,听到“众壑秋声起相袭”,秋意虽未至,但山中的幽静已让人心生凉意。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山势比作青峰环绕的小城,江水则如白练横贯,展现了钟山的壮丽景色。随后,诗人沿着石梯南下,穿过松径,深入山谷,感受着山中宁静与禅意。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描绘了山中寂静,只有风吹过乔木发出如雨的声音,偶尔可见僧人在石上打坐休息。诗人游至碧涧庵岩,享受着清泉洗涤心灵的宁静。
最后,诗人感慨人生,认为在乱世中难有作为,而在山中隐居却是明智的选择。他赞美山僧的淡泊生活,表示自己愿意像他们一样洗净尘世烦恼。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苏辙对人生态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