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閒杖屦,燕坐俯林丘。
篱落时经雨,山河半入秋。
高云薄古木,残暑送江楼。
处处烟村里,风蝉急暮流。
无心閒杖屦,燕坐俯林丘。
篱落时经雨,山河半入秋。
高云薄古木,残暑送江楼。
处处烟村里,风蝉急暮流。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雨后初晴的宁静景象,诗人以闲适的心态漫步于自然之中,感受着周围环境的变换与和谐。
首句“无心閒杖屦”,透露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不为外物所累,自在地行走于山林之间。接着,“燕坐俯林丘”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静坐于山丘之上,俯瞰四周景致的情景,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篱落时经雨,山河半入秋”两句,通过雨后的篱笆和山河景象,暗示季节的更迭,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清新而略带凉意的氛围。雨后的篱笆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而山河则在秋色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层次的美。
“高云薄古木,残暑送江楼”描绘了天空中轻薄的白云与古老树木相映成趣的画面,以及暑气逐渐消散,江楼在远处静静伫立的景象。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之美,也蕴含了时间流逝的意味。
最后,“处处烟村里,风蝉急暮流”将视线拉回到村落之中,通过烟雾缭绕的村庄和急促鸣叫的蝉声,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晚景图。这里的“急暮流”既指时间的紧迫感,也暗示着一天即将结束,万物归于平静的时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宁静平和,是一幅生动的夏日雨后山水画卷。
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
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
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
心寄华亭一双鹤,曰陪高步绕池塘。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