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何多绪,凭高魂易销。
疏钟萧寺雨,远树海门潮。
秋月七千里,春风廿五桥。
愁来频徙倚,蹋破小山寮。
寂寂何多绪,凭高魂易销。
疏钟萧寺雨,远树海门潮。
秋月七千里,春风廿五桥。
愁来频徙倚,蹋破小山寮。
这首诗名为《怅望》,是明代诗人陈翼飞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思绪。
首句“寂寂何多绪”,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思绪万千的氛围,诗人内心的情感如同这寂静的环境一般,丰富且难以言表。接着,“凭高魂易销”一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面对广阔天地时,心灵受到的触动和震撼,仿佛灵魂在这一刻被深深触动,难以自持。
接下来的两句“疏钟萧寺雨,远树海门潮”,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意境。远处寺庙传来的稀疏钟声,伴随着绵绵细雨,与海门边的远树和潮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既壮阔又略显孤寂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秋月七千里,春风廿五桥”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融入其中,展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空间广阔的深刻感悟。秋月之遥远,春风之轻柔,通过数字的对比,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最后,“愁来频徙倚,蹋破小山寮”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愁绪。在愁绪的驱使下,诗人频繁地徘徊、流连,甚至踏破了小山间的住所,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愁绪而无法安顿的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百态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时间、空间、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
张籍心不盲,何为盲于目。
伯原道不病,今也病在足。
及第二十年,未识太仓粟。
乐圃德义重,可敌万钟禄。
世味觉幻梦,老把华严读。
九会发渊微,赞文焕珠玉。
洞庭秋月澄,吴门春草绿。
香海泛虚舟,不慑鱼龙触。
灵岩川上白云深,十里青松昼自阴。
远寺幽佳传已古,名山绝胜冠于今。
群峰环翠凝秋色,危壁飞泉泻暮音。
此景去为风月主,五湖应不起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