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清源,没缝罅。问佛法,酬米价。
衲僧一粒若沾唇,拄杖横担绕天下。
老清源,没缝罅。问佛法,酬米价。
衲僧一粒若沾唇,拄杖横担绕天下。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汇和风格,展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诗中“老清源,没缝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佛法比作清澈源头,无处不显其纯净与深邃,暗示佛法的普遍性和内在性。
“问佛法,酬米价”则反映了禅宗中“以事契理”的思想,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领悟佛法的真谛。这里“问佛法”与“酬米价”形成对比,强调了佛法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
“衲僧一粒若沾唇,拄杖横担绕天下”则是对佛法广泛影响的描绘。一句“一粒沾唇”形象地说明了佛法的细微之处也能触及心灵,而“拄杖横担绕天下”则表达了佛法传播的广泛性和深远影响,如同禅杖一般,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传达了禅宗中“见性成佛”的核心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最终达到自我觉悟和解脱的境界。
晋侯三驾楚莫争,薛侯三箭天山平。
江西今代再丘明,亲到杏坛授麟经。
笔阵独扫万人军,两魁槐花再荐名。
来年兰省与集英,三元不数冯家京。
大官有重荷,丰廪无薄忧。
草茹我岂腴,饱亦与彼侔。
积雨久自霁,曙光清以幽。
欣然出荆扉,不出旬已周。
初意欲看竹,信步偶临流。
北惊失故岸,东见生新洲。
怀哉古与今,与此岂不犹。
归来翻不乐,隐几到昔游。
平生忘年友,草草相应酬。
暂梦不多款,唤人苦鸣鸠。
山林本无事,亦复扰扰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