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丛宜密不宜疏,何事琼花祇一株。
苦劝白衣成酩酊,尽饶红粉插茱萸。
定应青帝稀曾见,端的黄金似得无。
便拟栽培伴桃李,尽移春色入洪炉。
芳丛宜密不宜疏,何事琼花祇一株。
苦劝白衣成酩酊,尽饶红粉插茱萸。
定应青帝稀曾见,端的黄金似得无。
便拟栽培伴桃李,尽移春色入洪炉。
这首诗以菊花为题,通过对比与反问,表达了对菊花独特魅力的欣赏与赞美。首句“芳丛宜密不宜疏”点明了菊花群植之美,随后“何事琼花祇一株”则以反问形式,强调了单株琼花的独特与珍贵。接下来,“苦劝白衣成酩酊,尽饶红粉插茱萸”运用拟人手法,将白衣、红粉等意象融入,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菊花前的陶醉与欢愉。紧接着,“定应青帝稀曾见,端的黄金似得无”通过对比,突出了菊花的稀有与高贵,将其比作黄金,进一步强化了其价值与美丽。最后,“便拟栽培伴桃李,尽移春色入洪炉”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菊花的美与生命力传递给更多植物,甚至让其成为四季常春的象征,展现了对菊花持久生命力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绘与深刻寓意,不仅展现了菊花本身的美丽与独特,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以及对生命永恒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天人三策对,帝命相江都。
爰致卒然问,惟陈卓尔谟。
道明功岂计,谊正利休图。
试譬鲁咨柳,堪知粤伐吴。
羞称五伯诈,较识一仁无。
终得骄王革,何妨䛕相诬。
政经真法训,汉室最醇儒。
诠义书屏扆,将为出治模。
宣帝昔言治,惟二千石贤。
承上而接下,有惠赖布传。
唐时循吏传,非不累牍连。
于苏以三称,能起民瘼痊。
京兆性高洁,五字如神仙。
乐天不治治,鸢飞鱼跃川。
梦得课政最,笑傲华峰莲。
三贤率同辙,岂因簿书牵。
季迪作诗颂,亦可观其年。
今复数百载,望之若云烟。
长吏何日无,艰哉别媸妍。
日计与月计,汉诏披书筵。
睪然兴遐思,遂以赓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