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对,帝命相江都。
爰致卒然问,惟陈卓尔谟。
道明功岂计,谊正利休图。
试譬鲁咨柳,堪知粤伐吴。
羞称五伯诈,较识一仁无。
终得骄王革,何妨䛕相诬。
政经真法训,汉室最醇儒。
诠义书屏扆,将为出治模。
天人三策对,帝命相江都。
爰致卒然问,惟陈卓尔谟。
道明功岂计,谊正利休图。
试譬鲁咨柳,堪知粤伐吴。
羞称五伯诈,较识一仁无。
终得骄王革,何妨䛕相诬。
政经真法训,汉室最醇儒。
诠义书屏扆,将为出治模。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赋得正谊明道》。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以颂扬皇权、歌颂盛世为主题,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探讨了“正谊明道”的重要性。开篇提到“天人三策对,帝命相江都”,通过这样的设定,引出了君主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治理之道。接着,“爰致卒然问,惟陈卓尔谟”表达了君主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应以正直的道德原则和明智的策略应对。
“道明功岂计,谊正利休图”强调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认为君主不应仅仅追求功利,而应以正义和道德为先。“试譬鲁咨柳,堪知粤伐吴”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阐述了正直与智慧在决策中的作用,即像鲁国咨询柳下惠一样,寻求正确的建议,避免像吴国那样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失败。
“羞称五伯诈,较识一仁无”则批评了春秋时期霸主们的欺诈行为,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最后,“终得骄王革,何妨䛕相诬”表达了对君主改正错误、实行仁政的期待,同时指出即使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被误解的情况。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以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帝王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