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霾阴昼蚀光,野浮冤气白冥茫。
世无圣主天应哭,时有忠臣国不亡。
万刃攒身终莫变,一诚铭骨岂能忘。
休嫌重复叨叨说,未奏肤公正断肠。
黄道霾阴昼蚀光,野浮冤气白冥茫。
世无圣主天应哭,时有忠臣国不亡。
万刃攒身终莫变,一诚铭骨岂能忘。
休嫌重复叨叨说,未奏肤公正断肠。
这首诗描绘了日食时天空昏暗、气氛压抑的景象,"黄道霾阴昼蚀光"形象地展现了日食时太阳被遮蔽的场景,"野浮冤气白冥茫"则寓言了社会不公和冤气弥漫。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认为如果没有圣明君主,上天也会为之哭泣,"世无圣主天应哭"揭示了对统治者德行的期待。
接着,诗人强调即使在艰难时刻,忠臣依然存在,"时有忠臣国不亡",表达了对忠诚之士的敬仰,认为他们的存在是国家延续的希望。"万刃攒身终莫变,一诚铭骨岂能忘",通过比喻,赞美了忠臣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忠诚。
最后,诗人恳切地表示,尽管他的谏言可能显得重复,但出于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休嫌重复叨叨说,未奏肤公正断肠",表达了他对公正的执着追求和为国事忧虑至极的心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郑思肖作为宋末元初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忧虑,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坚守。
梅花初放,一点暗红,东风吹遍幽树。
瘦影嫣香无数。飘零向何处。年华换,芳信误。
又惹起、别离心绪。翠帘卷,深院黄昏,独自延伫。
眼底甚光阴,小阁疏灯,懒写旧词句。
犹记兰闺分咏,迢迢听春雨。今宵里,魂梦阻。
漫闭了、绿窗细数。画桥远,哪里人家,笛韵凄楚。
莫吹尽、枝头花片。试剩残红,待侬归见。
蝶舞蜂喧,燕嗔莺诧倍零乱。
问春不语,空拍得、阑干遍。
碧树纵多情,也只说春深春浅。翠钿。
谩云鬟半亸,柳絮乱飞空院。
芳华易歇,算便把、绣帘轻卷。
便洒出、万点湘斑,总难把、蕉痕都展。
怪昨夜姮娥,偏照年时人面。
出门揩倦眼,问春事,可谁酬。
正拂帽烟丝,沾衣润绿,双桨微沤。
红楼,乍寒乍冷,怕开帘人被落花羞。
惊蝶难寻旧影,暮莺如咽枝头。沧州,怅惘前游。
江海别,几经秋。傍斗牛北望,山颦水怨,日淡云收。
东流,送春万里,向津桥人静忽沉忧。
梅雨清和近也,白騧曾许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