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对残灯读。听窗前、萧萧一片,寒声敲竹。
坐到夜深风更紧,壁暗灯花如菽。
觉翠袖、衣单生粟。
自起钩帘看夜色,厌梅梢、万点临流玉。
飞霰急,响高屋。乱云堆絮迷空谷。
入苍茫、冰花冷蕊,不分林麓。
多少诗情频到耳,花气薰人芬馥。
特写入、生绡横幅。
岂为平生偏爱雪,为人间、留取真眉目。
栏干曲,立幽独。
兀对残灯读。听窗前、萧萧一片,寒声敲竹。
坐到夜深风更紧,壁暗灯花如菽。
觉翠袖、衣单生粟。
自起钩帘看夜色,厌梅梢、万点临流玉。
飞霰急,响高屋。乱云堆絮迷空谷。
入苍茫、冰花冷蕊,不分林麓。
多少诗情频到耳,花气薰人芬馥。
特写入、生绡横幅。
岂为平生偏爱雪,为人间、留取真眉目。
栏干曲,立幽独。
这首《金缕曲·自题听雪小照》由清代女诗人顾太清所作,描绘了冬夜听雪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与细腻的自然描写。
开篇“兀对残灯读”,诗人独自面对着即将熄灭的灯火,沉浸在阅读之中。这一句营造出一种孤寂而专注的氛围,仿佛在静谧的夜晚,只有诗人的思绪与书籍相伴。接着,“听窗前、萧萧一片,寒声敲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冬夜场景,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声响,这声音如同自然界的低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坐到夜深风更紧,壁暗灯花如菽”进一步渲染了夜的深沉与环境的寂静,风力加大,使得四周更加寒冷,墙壁似乎也因寒冷而变得暗淡,灯花如同豆粒般大小,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孤独又坚韧的意境。
“觉翠袖、衣单生粟。自起钩帘看夜色,厌梅梢、万点临流玉。飞霰急,响高屋。”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寒冷中感受到的寒冷,以及对窗外景象的观察。梅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雪花,如同玉石一般,飞雪急促地落下,击打在高高的屋檐上,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壮观,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与感慨。
“乱云堆絮迷空谷。入苍茫、冰花冷蕊,不分林麓。”诗人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描述了云层如同堆积的棉絮,覆盖了整个山谷,冰花与冷蕊在林间若隐若现,模糊了山林的界限。这种景象既壮丽又神秘,充满了自然界的野性和力量。
“多少诗情频到耳,花气薰人芬馥。特写入、生绡横幅。”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创作的冲动,诗情涌动,花香扑鼻,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决定将眼前的美景以生绢横幅的形式记录下来,留下这份珍贵的记忆。
“岂为平生偏爱雪,为人间、留取真眉目。栏干曲,立幽独。”最后,诗人揭示了创作的真正动机——并非单纯因为对雪的喜爱,而是为了留住这份真实与美好,让世人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站在栏杆旁,诗人独自站立,内心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