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湖行欲竟,前望青龙桥。
茅茨郁烟火,稍已邻纷嚣。
故人歘相值,雅见尘外标。
长揖立道左,眷言相招邀。
山居当瓮麓,转岐路非遥。
松膏堪继夜,菰米足供朝。
畦蔬摘露薤,林果炊新蕉。
慷慨珍来意,婉娈停予镳。
野风吹秋水,征马鸣萧萧。
愿留竟莫克,投赠愧琼瑶。
沿湖行欲竟,前望青龙桥。
茅茨郁烟火,稍已邻纷嚣。
故人歘相值,雅见尘外标。
长揖立道左,眷言相招邀。
山居当瓮麓,转岐路非遥。
松膏堪继夜,菰米足供朝。
畦蔬摘露薤,林果炊新蕉。
慷慨珍来意,婉娈停予镳。
野风吹秋水,征马鸣萧萧。
愿留竟莫克,投赠愧琼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沿湖行走至青龙桥时,偶遇山人汪旦的情景。诗中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惜。
首句“沿湖行欲竟”,诗人漫步湖边,即将到达目的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接着“前望青龙桥”点明地点,预示着即将遇到某个人或事物。
“茅茨郁烟火,稍已邻纷嚣”两句,通过对比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喧嚣,突出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茅屋升起的炊烟,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也暗示了山人汪旦隐居生活的自在与满足。
“故人歘相值,雅见尘外标”表达了诗人与山人汪旦相遇的惊喜与敬仰之情。山人汪旦的形象被描绘为超脱尘世的雅士,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长揖立道左,眷言相招邀”描绘了诗人恭敬地站在路边,与山人汪旦交谈的情景,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山居当瓮麓,转岐路非遥”描述了山人汪旦居住在山脚下的小屋,周围虽有岔路,但并不遥远,暗示了山人与外界的联系并不隔绝。
“松膏堪继夜,菰米足供朝”赞美了山人汪旦的生活方式,夜晚有松脂照明,早晨有菰米充饥,生活虽简朴却充满诗意。
“畦蔬摘露薤,林果炊新蕉”进一步描绘了山人汪旦自给自足的生活场景,通过采摘新鲜蔬菜和水果,展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
“慷慨珍来意,婉娈停予镳”表达了山人汪旦热情款待的诚意,以及诗人被深深感动,愿意留下却未能如愿的心情。
“野风吹秋水,征马鸣萧萧”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野风轻拂秋水,征马发出低沉的鸣叫声,增添了离别的哀愁。
“愿留竟莫克,投赠愧琼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遗憾与歉意,虽然渴望留下与山人汪旦共度时光,但最终未能实现,只能以珍贵的礼物表达敬意与感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山人汪旦相遇、相知、相别的全过程,以及对自然、友情和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杨岭际晓来,肩舆度深寂。
崖高门巴薄,篁苇风淅淅。
清泠涉幽涧,荦硧缘绝壁。
环顾阒无人,山禽自啁唽。
新泥松树下,往往见虎迹。
行侣时唳呼,铜钲鸣未息。
缅予鸿雪踪,夷险备所历。
翻惭一身安,坐惜众夫力。
春萱茂花叶,挹之有馨香。
秋露一朝至,忘忧忧不忘。
昔者既蕃衍,母也乐且康。
今者既凋瘁,母也嗟云亡。
见萱如见母,三复增悲伤。
悲伤牵梦寐,觉来屡惊惶。
难将一寸心,可以酬春阳。
孝子存孝思,揭名向高堂。
昊天思罔极,岁月其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