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黎阳翁,玉色清见骨。
妙年事功勋,读书仍读律。
旷志在万里,慷慨思揽辔。
丰仪正朝端,悽其为时惜。
端木黎阳翁,玉色清见骨。
妙年事功勋,读书仍读律。
旷志在万里,慷慨思揽辔。
丰仪正朝端,悽其为时惜。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端木黎阳翁的古代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与精神风貌。诗人刘炳以“百哀诗”为题,选取了其中的第二十九首,集中展现了端木黎阳翁的高尚品质和深沉情感。
“端木黎阳翁,玉色清见骨。” 开篇即以“玉色”形容其外貌的高洁与纯净,暗示其内在品格的卓越不凡。接着,“清见骨”三字进一步强调了其气质的清澈透明,仿佛能洞察人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风骨。
“妙年事功勋,读书仍读律。” 描述了端木黎阳翁年轻时便已建功立业,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更是在法律知识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这既体现了他多才多艺的才能,也表明了他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与责任感。
“旷志在万里,慷慨思揽辔。” 这两句描绘了端木黎阳翁胸怀大志,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施展抱负。他的慷慨激昂之情,如同准备驾驭马车,驰骋于远方,展现了他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的精神面貌。
“丰仪正朝端,悽其为时惜。” 最后两句则聚焦于端木黎阳翁的仪表堂堂,正直而庄重,如同朝廷的代表。然而,面对时代的变化与挑战,他内心充满了忧郁与惋惜,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端木黎阳翁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才华以及对社会的深切关注,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作品。
匆匆离合梦非梦,续续谈谐眠不眠。
莫道对床容易著,试思分手几何年。
长亭更放金荷浅,后夜谁同璧月圆。
要得长随二三友,不知由我定由天。
百五重三并一朝,风光不怕不娇饶。
鹿葱引道心犹卷,杨柳应门手对招。
筇未唤随非是强,扇聊作伴不须摇。
先生道是无歌舞,花劝莺酬酒自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