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怯南中气候偏,归乘不热不寒天。
口防湘湿未安食,身忌粤岚犹择眠。
山不相高谷水过,天能自不与江连。
到前却入江西路,耳目相谙性可便。
来怯南中气候偏,归乘不热不寒天。
口防湘湿未安食,身忌粤岚犹择眠。
山不相高谷水过,天能自不与江连。
到前却入江西路,耳目相谙性可便。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所作的《舟至衡阳转入茶陵》。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南中地区航行至衡阳,再转向茶陵的旅程体验。他表达了对当地气候的微妙感受,既不觉得过于炎热,也不感到寒冷,体现出旅途中的舒适感。
"来怯南中气候偏",初到南中,诗人对这里的气候有所顾虑,但并未感到不适;"归乘不热不寒天",则描绘出适宜的天气,让归程变得轻松愉快。接着,他关注饮食和住宿,"口防湘湿未安食,身忌粤岚犹择眠",暗示了湖南潮湿的环境需要小心饮食,广东山区的雾岚也影响了他的睡眠选择。
"山不相高谷水过,天能自不与江连",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以及天空与江面的分隔,给人以宁静深远之感。最后,"到前却入江西路,耳目相谙性可便",诗人预示着即将进入江西,对新环境的熟悉和适应,使得心情更加从容。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描绘了旅途中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新环境的好奇和期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