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山水之间的夜宿情景。开篇“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两句,设置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 暝色即黄昏之色,山径被暮色所笼罩,而高耸的书斋紧邻清澈的水门,给人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
接下来的“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则是对夜晚景色的进一步描绘。薄云可能指的是天边飘浮着的几缕云朵,而岩际即是在山石边缘之处安置身躯。孤月则增添了一份寂寞,浪中翻转的月光似乎在水面上跳跃,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境界。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两句,则引入了生灵之声。鹳鹤在晚风中安静地追逐着,而豺狼则在夜色中因觅食而发出声音。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也暗示了一种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
最后,“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两句,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战争的阴影让人无法安眠,而面对天地万物,却又感到自己的无能,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更加深邃和复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山水、云月、飞鸟走兽等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幅动人心魄的夜景图,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战争与个人力量的无奈感。
一川百折似蛇枉,越舸吴艑日来往。
轻帆片片白云飞,小市嘈嘈语声响。
正是乡心暮更朝,客程无那说吴桥。
非无系棹双枫树,亦有当窗万柳条。
风景虽然似吾土,祇共平头作乡语。
一种怀人去国情,可堪愁水愁风苦。
沙鹭惊人扑渌飞,溅来凉雪满征衣。
少年江海贪为客,何日风尘竟息机。
眼看邻舟挂帆去,未识今宵泊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