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过渡尽流移,携子携妻那处依。
兴化寺中都住满,俵钱俵米给他归。
南阳过渡尽流移,携子携妻那处依。
兴化寺中都住满,俵钱俵米给他归。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赵侯对流民的救济与关怀。通过“南阳过渡尽流移,携子携妻那处依”两句,诗人形象地展现了流民在战乱或灾荒后,被迫离开家园,携家带口四处流浪的悲惨景象。他们无处可去,无依无靠,生活陷入极度困境。
接着,“兴化寺中都住满,俵钱俵米给他归”则展示了赵侯采取的救济措施。他将流民安置在兴化寺内,并发放钱粮,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拾生活的希望。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官员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注和解决,以及通过宗教场所提供庇护和物资援助的社会责任。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歌颂了赵侯这样的官员能够体恤民情、积极作为,为流民提供实际帮助的高尚品德。通过简练的语言,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状况和人性光辉。
残雪西郊路,依稀已似春。
初程何必远,相识况如亲。
久远交宜淡,沉绵饮戒醇。
故辞情话友,拟便稳眠身。
贩旅骈荒店,蛮音酗近邻。
霰穿疏瓦乱,风掠破巾频。
倦马喷醒嚏,顽鸡绝冻呻。
谩誇为客惯,却忆在家贫。
老妪言堪取,诸奴意勿嗔。
近来军过后,少有早行人。
十年前此日,视篆上严州。
借服初金佩,峨冠尚黑头。
乾坤谁失驭,江海已横流。
保土虽无恙,忘家弗自谋。
寒门惊瓦裂,痴子困萍浮。
追忆危阽急,都忘屈辱羞。
众推真胆大,孰察暗眉愁。
盗贼诛锄定,租佣减阁优。
民功差稍稍,己事太悠悠。
绵薄稀储峙,贪婪恣取求。
冥怀随命运,失意起冤雠。
屡跋三关马,更乘四渎舟。
长城青冢月,大汉黑山秋。
甫息台卿担,空馀季子裘。
解官终欠早,破产复奚尤。
酹柏悲先垄,畦蔬偃故丘。
信书无一得,负债有千忧。
倒箧衣俱典,连床药未瘳。
不如穷百姓,何谓古诸侯。
公论谁诗可,莲花博士俦。
前身恐是靖庐公,手擘崔嵬栋此宫。
拔地三三屏特起,藏天六六洞潜通。
渊明山气忘言外,太白秋声静坐中。
一洗丹玄童子眼,待看鸾鹤下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