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箫鼓起中流,十里芙蓉两岸秋。
荇带乱萦青雀舫,菱歌低度白鸥洲。
吴山积翠斜侵郭,越女凝妆尽倚楼。
三竺钟声听渐远,半江微月送归舟。
夕阳箫鼓起中流,十里芙蓉两岸秋。
荇带乱萦青雀舫,菱歌低度白鸥洲。
吴山积翠斜侵郭,越女凝妆尽倚楼。
三竺钟声听渐远,半江微月送归舟。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泛舟时的美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首句“夕阳箫鼓起中流”,以夕阳西下、箫鼓声起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接着,“十里芙蓉两岸秋”一句,将视线拉至湖畔,满眼皆是盛开的芙蓉花,映衬着秋天的金黄与深绿,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荇带乱萦青雀舫,菱歌低度白鸥洲”两句,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展现了湖面上的生动景象。荇菜随风摇曳,环绕着小船,菱叶间传来的歌声轻柔地飘过白鸥栖息的小岛,营造出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意境。
“吴山积翠斜侵郭,越女凝妆尽倚楼”则将视角转向远处,吴山的翠色逐渐延伸至城郭,与近处的景致形成对比,增添了几分深远与神秘感。越女们精心打扮,倚靠在楼阁上,似乎在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又或是对远方的期待与思念。
最后,“三竺钟声听渐远,半江微月送归舟”以钟声渐远和月光下的江面作为结尾,不仅增添了时间流逝的意味,也暗示了诗人泛舟西湖后的归途,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西湖泛舟的诗意画面,既有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有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今岁节候迟,仲春冻始解。
前朝更微雪,遥峰积素在。
萌芽虽未发,东作则有待。
恐妨举趾延,讵因怀荡骀。
朝来风日暄,郊原观顿改。
高峦雪色消,曲渚泉声浼。
路柳黄染丝,岩桃红吐蕾。
村氓治耕具,卖剑将牛买。
劝农岂虚饰,凭舆意殷倍。
大哉东皇德,与物乐和恺。
宿预地卑湿,十岁九逢灾。
悇然思救济,剔鬟示前回。
去岁乃免涝,赈恩例弗推。
一夫苟向隅,如伤繫吾怀。
矧此瘠郡民,艰状忆向来。
较昔虽小差,曰苏实未哉。
当春东作兴,籽种要安排。
借给俾勤耕,庶几辟污莱。
便幸逢有秋,毋遽科呼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