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预地卑湿,十岁九逢灾。
悇然思救济,剔鬟示前回。
去岁乃免涝,赈恩例弗推。
一夫苟向隅,如伤繫吾怀。
矧此瘠郡民,艰状忆向来。
较昔虽小差,曰苏实未哉。
当春东作兴,籽种要安排。
借给俾勤耕,庶几辟污莱。
便幸逢有秋,毋遽科呼催。
宿预地卑湿,十岁九逢灾。
悇然思救济,剔鬟示前回。
去岁乃免涝,赈恩例弗推。
一夫苟向隅,如伤繫吾怀。
矧此瘠郡民,艰状忆向来。
较昔虽小差,曰苏实未哉。
当春东作兴,籽种要安排。
借给俾勤耕,庶几辟污莱。
便幸逢有秋,毋遽科呼催。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过宿迁命借给民籽种》。诗中描绘了作者对宿迁地区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的关注。
首句“宿预地卑湿,十岁九逢灾”点明了宿迁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暗示了当地百姓生活之艰难。接下来,“悇然思救济,剔鬟示前回”表达了作者对于如何帮助百姓摆脱困境的思考与尝试。通过“去岁乃免涝,赈恩例弗推”两句,诗人回顾了去年的情况,虽然避免了水灾,但并未得到应有的救助,流露出对当时社会救助机制的不满。
“一夫苟向隅,如伤繫吾怀”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即使是一个人遭受不幸,也会让他感到心痛。接着,“矧此瘠郡民,艰状忆向来”强调了宿迁百姓长期以来的艰苦生活,而“较昔虽小差,曰苏实未哉”则指出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真正的复苏。
最后,“当春东作兴,籽种要安排。借给俾勤耕,庶几辟污莱。便幸逢有秋,毋遽科呼催”部分,诗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即在春季农耕季节到来时,提供种子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辛勤耕作,以期改变贫瘠的土地。同时,也表达了希望秋季丰收的愿望,并提醒不应急于催收赋税,体现了对农民生活的体恤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其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白发添新镊,红尘满弊衣。
人生适未值,吾道岂云非。
巩洛风烟远,函秦草树微。
长安春酒美,行乐勿令希。
雪中蓓蕾嫣然,美人莫恨春容少。
化工消息,只须些子,阳和便了。
文杏徒繁,牡丹虽贵,敢夸妍妙。
看冰肌玉骨,诗家漫道,银蟾莹、白驹皎。
楼上角声催晓。是东皇、丝纶新草。
青旗苍辂,欲临东阙,遣伊先到。
排斥风霜,扫除氛雾,直教闻早。
算功高调鼎,不如竹外,一枝斜好。
冷截龙腰,偷拿鸾爪,楚山长锁秋云。
梅华未落,年年怨入江城。千嶂碧,一声清。
杜人间、儿女箫笙。共凄凉处,琵琶湓浦,长啸苏门。
当时低度西邻。天澹阑干欲暮,曾赋高情。
子期老矣,不堪带酒重听。纤手静,七星明。
有新声、应更魂惊。梦回人世,寥寥夜月,空照天津。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
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
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
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
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
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
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