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恓恓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两株懒桂久昌昌。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恓恓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两株懒桂久昌昌。
这首诗《谶(其一)》是南北朝时期禅宗祖师菩提达摩所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路行跨水复逢羊”,描绘了诗人行走在路上,跨越水流,偶遇羊群的情景。这一句既勾勒出旅途中的偶然与意外,也隐喻着人生的不期而遇和无常变化。
次句“独自恓恓暗渡江”,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渡过江河,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情绪。这里的“恓恓”二字,生动地刻画了内心的哀愁与无助,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感慨。
第三句“日下可怜双象马”,诗人将目光投向日落之处,看到了一对象马。象马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尊贵与力量,此处却以“可怜”修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难以长久的感慨,也可能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
最后一句“两株懒桂久昌昌”,诗人观察到两株桂树长久繁茂,却以“懒桂”为名,似乎在讽刺那些看似繁荣实则懒惰或不思进取的事物。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更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整体而言,《谶(其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自然与命运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耿耿银釭照直庐,西风黄叶满庭除。
愁心不忍闻宾雁,病眼犹能拾蠹鱼。
攲枕微吟空展转,绕廊闲步自踌躇。
铜龙漏滴传钩盾,玉兔光芒射绮疏。
薄宦久淹沧海郡,故交多入紫垣居。
洛阳已在拜尘后,宣室那逢膝席初。
投阁寂寥深自愧,抱关憔悴拟何如。
宁思西掖五花判,且补河东三箧书。
桑梓任抛万里外,蓬莱试住十年馀。
释之不调嵇康懒,终待休官学灌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