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重阳半月馀,菊花方见放东篱。
香清不减登山日,色好偏过泛酒时。
餐落英真成浪语,存荒径岂是虚辞。
生来宁耐风霜挫,晚节腾芳满世知。
过了重阳半月馀,菊花方见放东篱。
香清不减登山日,色好偏过泛酒时。
餐落英真成浪语,存荒径岂是虚辞。
生来宁耐风霜挫,晚节腾芳满世知。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杨公远所作,名为《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其一)》。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描写重阳节后半个月菊花盛放的咏叹之作。
诗人的笔触细腻,他通过“过了重阳半月馀,菊花方见放东篱”这两句开篇,既点出了时间,又勾勒出景象。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赏菊的时节。而诗人所说的“过了”半个月,则是说在这个赏菊的季节之后,菊花才真正地开放,而且是在东边的篱笆旁。
接下来的“香清不减登山日,色好偏过泛酒时”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菊花之美的赞叹。这里的“香清不减”,意味着菊花的香气并不比之前登山赏菊的时候有所减少,而“色好偏过泛酒时”,则是在说菊花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甚至超越了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菊时的景象。
第三、四句“餐落英真成浪语,存荒径岂是虚辞”中,“餐落英”指的是随风飘落的菊花瓣,它们如同诗人的赞美之词实实在在,不为空泛的言语。这里的“荒径”,意指偏僻的小路,而“存荒径岂是虚辞”则是在强调这些描述并非空谈,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真挚的情感。
最后两句“生来宁耐风霜挫,晚节腾芳满世知”,表达的是菊花经历风霜依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深秋时分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这种美丽和坚强被全世界所了解。这两句也隐含了诗人对坚守个人理想和信念,能够在逆境中屹立不倒的赞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菊花之美的独特欣赏,以及对生命力与坚韧品格的深刻认识。
尽日斗风行,计程百馀里。
水下舟自速,浪峻不能弭。
戒险屡停桡,循岸聊倚徙。
日斜气欲曛,来船势未已。
归心易动摇,野泊虑不韪。
奋桡复同行,汀曲何迤逦。
须臾天际昏,远灯照村涘。
遥望不得前,寒夜风益驶。
咫尺窅莫辨,暗石利如齿。
滩浮两覆舟,樯折帆已毁。
心恻不能援,冒险鉴前趾。
那见万安城,彷佛闻人语。
喧呼两相应,掷䌫遥得舣。
泊岸一长吁,履危不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