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风卷复霞舒,万翥勾勾点点疏。
云里岂烦苍颉氏,空中谁读典坟书。
鹅溪展去绡千丈,榆塞回时载几车。
毛颖秃来今在否,月天试问老蟾蜍。
常时风卷复霞舒,万翥勾勾点点疏。
云里岂烦苍颉氏,空中谁读典坟书。
鹅溪展去绡千丈,榆塞回时载几车。
毛颖秃来今在否,月天试问老蟾蜍。
此诗《雁字(其三)》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描绘雁群在天空中形成的字形,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历史与文学的深刻思考。
首句“常时风卷复霞舒”,以动态的景象开篇,描绘了风卷云舒、霞光四溢的壮丽画面,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富有诗意的氛围。接着,“万翥勾勾点点疏”一句,将视线聚焦于雁群,以“勾勾点点”形象地描绘了雁阵在天空中留下的痕迹,既展现了雁群飞行的形态美,也暗示了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自在状态。
“云里岂烦苍颉氏,空中谁读典坟书”两句,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文字创造者——仓颉,以及古代文献的象征——典坟书,表达了对文字与历史的思考。诗句意在说明,在浩瀚的云海和广阔的天空中,无需仓颉的文字或典籍的记载,雁群自成一章,书写着属于它们的独特篇章,寓意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自由。
“鹅溪展去绡千丈,榆塞回时载几车”则进一步拓展了想象空间,将雁群的飞行轨迹比作展开的丝绢,长达千丈,又似是载满书籍的车辆穿越榆塞,隐喻了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思。
最后,“毛颖秃来今在否,月天试问老蟾蜍”两句,以毛颖(即毛笔)的比喻,引出了对文人墨客创作活动的思考。毛颖秃了,意味着创作的结束,但是否还有新的笔墨等待着书写?诗人向月天的老蟾蜍发问,既是对自然界的询问,也是对时间流逝、生命更迭的感慨,蕴含着对艺术与生命永恒追求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通过雁群的飞行轨迹,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意义的独到理解。
秋云压山山欲低,山光倒泻青琉璃。
绕麓松枝老龙怒,奔涛卷地风凄凄。
古殿阴森影金粟,月黑深廊飞蝙蝠。
北接荒原冢纵横,枯榛断莽土花绿。
幽崖寂寞清露堕,永夜虚林生野火。
当日观军出使人,贤愚魂魄空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