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步循溪岸,探荷涤暑氛。
风轻鸥梦觉,水净月痕分。
佛火明僧梵,箫声隔浦云。
冠童人五六,归咏自成群。
缓步循溪岸,探荷涤暑氛。
风轻鸥梦觉,水净月痕分。
佛火明僧梵,箫声隔浦云。
冠童人五六,归咏自成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在荷塘边漫步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的和谐交融。
首句“缓步循溪岸”,以“缓步”二字开篇,既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也暗示了环境的宁静与优美。接着“探荷涤暑氛”,不仅写出了诗人对荷花的探寻和欣赏,也巧妙地表达了通过亲近自然来消解夏日炎热之意境。
“风轻鸥梦觉,水净月痕分”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鸥鸟的梦境与水面的月影生动地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风轻拂过,鸥鸟从梦中醒来,水面如镜,月光在水面上留下清晰的痕迹,两者相映成趣。
“佛火明僧梵,箫声隔浦云”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禅意与意境。远处寺庙的灯火与僧人的梵唱,与近处的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人间与仙境的对话,增添了诗作的神秘与深邃感。
最后,“冠童人五六,归咏自成群”描绘了一幅孩童们在归途中欢声笑语的画面,与前文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又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和温馨感。这些孩童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美好的画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骑曹新上雪堂西,千里淮南望眼迷。
正我寻云并沧海,思君步月过黄泥。
清时鼓角无惊梦,胜日樽罍有共携。
人物风流对江浪,数将冰茧寄新题。
君王急搜罗,九土规混一。
蜀山甚疏远,去者今稍密。
夫君伟才具,文字尤炳蔚。
陆沈簿领中,尘雾昏玉质。
正应著台省,邂逅破回遹。
轻舟下三峡,春浪平如席。
揽观山川奇,感叹日月疾。
便好作谏书,胸愤吐堙郁。
薰风御炉香,天陛踏文石。
此时恨见晚,端不负畴昔。
或求西南州,为国抚贫瘠。
因以寿老亲,绣幰围画戟。
日边岂无心,迟子付异日。
离樽聊共持,愁思黯难释。
勇去仍趣归,修途护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