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四望渺无边,不见青山只见天。
满道蒙茸惟野草,沿涯洼湿少腴田。
又逢刁斗声方急,何怪徵输苦不前。
谁为绘图呈魏阙,穷阎赖得计安全。
平原四望渺无边,不见青山只见天。
满道蒙茸惟野草,沿涯洼湿少腴田。
又逢刁斗声方急,何怪徵输苦不前。
谁为绘图呈魏阙,穷阎赖得计安全。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安乡道中的所见所感,以广阔的平原起笔,展现出一种辽阔而空旷的景象,“平原四望渺无边,不见青山只见天。”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平原的广阔与天空的浩瀚,给人一种开阔心胸的感受。
接着,诗人转向对环境的描述,“满道蒙茸惟野草,沿涯洼湿少腴田。”这句话描绘了道路两旁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而沿着水边的地方则多是低洼潮湿,稀少肥沃的农田。这样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也暗示了土地利用的局限性。
“又逢刁斗声方急,何怪徵输苦不前。”这里提到了刁斗的声音,这是一种古代军队中用于报时和警戒的器具发出的声音,急促的刁斗声反映了战争或紧急情况下的紧张氛围。同时,这也间接表达了农民在征税压力下生活的艰辛,难以前进,可能是指他们因为赋税沉重而难以继续前行。
最后,“谁为绘图呈魏阙,穷阎赖得计安全。”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政策的关注,以及对基层民众生活状态的担忧。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通过某种方式向高层(魏阙,象征朝廷)反映民间疾苦,寻求解决之道,让生活在困境中的百姓能够得到保障和安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劳苦生活和税收负担,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
胪传居第一,科目艳当年。
慷慨诛奸佞,从容秉政权。
诸孙今白屋,旧物止青毡。
几见黄粱熟,何当铁砚穿。
书声月庑下,灯影雨窗前。
学者师王式,时人老伏虔。
不令官济济,空负腹便便。
桑葚鸮偏恶,桐花凤可怜。
纵无当食禄,犹有可耕田。
卒卒才倾盖,依依愿执鞭。
二翁俱耄矣,一别重凄然。
握手出门去,桂花香满船。
见说岷峨千古雪。都作岷峨山上石。
君家右史老泉公,千金费尽勤收拾。一堂真石室。
空庭更与添突兀。记当时,长编笔砚,日日云烟湿。
野老时逢山鬼泣。谁夜持山去难觅。
有人依样入明光,玉阶之下岩岩立。琅玕无数碧。
风流不数平泉物。欲重吟,青葱玉树,须倩子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