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田衣去,花宫问梵僧。
鹤窥松下帙,瓢挂涧边藤。
请谒堪谁懒,沉冥愧我能。
鍊心曾十载,犹礼塔前灯。
清晓田衣去,花宫问梵僧。
鹤窥松下帙,瓢挂涧边藤。
请谒堪谁懒,沉冥愧我能。
鍊心曾十载,犹礼塔前灯。
此诗描绘了一位清晨着田衣,独自前往善果寺的修行者形象。诗中通过“花宫”、“梵僧”、“鹤”、“松”、“瓢”、“涧”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超脱的氛围,展现了修行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首句“清晓田衣去”,点明了时间与行人的装束,清早时分,穿着田衣的修行者踏上了前往寺庙的路途。次句“花宫问梵僧”,“花宫”暗示了寺庙的美丽与庄严,而“梵僧”则直接点出了寺庙的宗教性质,修行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净化。
接着,“鹤窥松下帙,瓢挂涧边藤”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鹤在松树下窥视,瓢挂在山涧边的藤蔓上,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寓意着修行者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其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请谒堪谁懒,沉冥愧我能”两句,表达了修行者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与自省。这里的“请谒”意为请教或求见,显示出修行者的谦逊与渴望学习的态度;“沉冥”则可能指深入思考或冥想的状态,而“愧我”则表明了修行者对于自身修为的自我审视与反省。
最后,“鍊心曾十载,犹礼塔前灯”两句,总结了修行者长达十年的心灵修炼过程,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与坚持。“鍊心”意味着心灵的磨砺与净化,“犹礼塔前灯”则象征着修行者对佛法的持续敬仰与实践,即使经历了长时间的修炼,仍然保持着对佛法的敬畏之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与心灵纯净的生活态度。
世事如海沙,巧历不能数。
身居忧患中,殆若堕阱虎。
又如住败屋,岌岌日撑拄。
中夜风雨至,摧压固其所。
孰能知其然,徙义以为主。
要于一念间,不敢欺仰俯。
兢兢日三省,宁可自莽卤。
君看昔先师,乃愧不若禹。
人生宦游亦不恶,无奈从来宦情薄。
既不能短衣射虎在南山,又不能斗鸡走马宴平乐。
惟有钓船差易具,问君胡为不归去。
片云雨暗玉笥峰,斜日人争石旗渡。
渡头酒垆堪醉眠,白酒醇酽鲈鱼鲜。
菰米如珠炊正熟,莼羹似酪不论钱。
翁唱菱歌儿舞棹,醉耳那知朝市闹。
城门几度送迎官,睡拥乱蓑呼未觉。
北风挟骄云,突起塞宇宙。
赫日初未西,盼转失白昼。
翻空黑帜合,列阵奇鬼斗。
雨镞飞纵横,雷车助奔骤。
平阶水入户,沟渎不能受。
对面语不闻,持伞避屋漏。
儿童抱图书,衣屦那暇救。
纵暴理岂长,忽已收檐霤。
比邻更相劳,捃拾如过寇。
老子独痴顽,长歌对醇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