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一章明心非断常·其一》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一章明心非断常·其一》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古风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閒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

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

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0)
鉴赏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名为《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的第一章《明心非断常(其一)》,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心性的本质与修行的奥义。

首先,诗人提出“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强调心性并非固定不变或瞬间消失,而是处于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之中,既不是绝对的断灭,也不是永恒的存在。接着,“普在诸方不入方”、“不依前后际”、“非圆非短长”等句,进一步描绘了心性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界限约束的特点,它无处不在,却又不被任何具体形态所限定。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则揭示了心性的本质——它既不生也不灭,不具任何特定的颜色或形态,是一种超越表象的真理存在。尽管“虽复念虑知诸法”,心性能够认知万物,但“而实不住念中央”,它并不停留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而是超越了认知本身。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表明心性对于众生而言既是进入的门户,又是超越的出口,它既能接纳一切现象,又不会受到这些现象的伤害。这体现了心性对于世间万物的包容性和超越性。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指出真正智慧的人能够认识到心性的这种特质,并将其视为佛法的核心。接下来,“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强调了自我觉悟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如同金刚般坚固,不为外界所动摇。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閒防”表达了修行者应当从内心深处寻求智慧,而非依赖外在条件。戒、定、慧三学品是修行的基础,它们在内心自然生长,无需外力强加。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意味着修行者应达到一种超越三昧(禅定)境界的安住状态,消除所有颠倒的思维和妄想。最后,“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指出通过修行,人们能够认识到烦恼的本质是空无,真正的道场就在内心深处。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表明诗人不仅为自己寻找真理,也愿意向他人传授这些深刻的教诲,让更多的众生受益。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思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心性的本质以及修行的真谛,引导读者探索内在的真理,追求超越世俗的智慧和解脱。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题吴絅斋黯然吟草四首·其四

直指湘云路几程,酒怀离绪不分明。

东风吹雨王孙绿,刬尽愁苗今又生。

(0)

陈少蘅自南菁告假旋里诗以送之二首·其二

贫交羞赠行,一掬衣衫尘。

将归劝拂拭,厚意犹相亲。

拂拭岂无厌,当我怀故人。

寒云蔽秋树,欲涉河无津。

青山江上屏,肠中千辐轮。

(0)

清明上冢途中杂兴四首·其四

芳草沿堤宿雾溥,踏青归去意阑干。

数声啼鸟閒花落,残照西风急暮寒。

(0)

观王石谷倪云林山水拟题各系二绝·其一

凉云带澄浦,江岸半烟树。

落叶下扁舟,稳载秋风住。

(0)

芦墟许盥孚家于八月晦日开绿梅,附家书寄盥孚上海,盥孚有诗纪其事并和之

月共天香落酒杯,小山丛桂一并开。

九疑仙子真高贵,不借明光照影来。

(0)

梅花次唐崔道融韵

齧尽睡荄雪,先春良独难。

石崖压骨瘦,潭月照神寒。

谁信笛中奏,只应天上看。

清刚最耐久,未便早摧残。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刘大夏 洪迈 康与之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许敬宗 刘铭传 范致虚 王士祯 赵令畤 徐陵 李九龄 杨炎正 孙星衍 赵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