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閒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
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
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閒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
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
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名为《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的第一章《明心非断常(其一)》,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心性的本质与修行的奥义。
首先,诗人提出“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强调心性并非固定不变或瞬间消失,而是处于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之中,既不是绝对的断灭,也不是永恒的存在。接着,“普在诸方不入方”、“不依前后际”、“非圆非短长”等句,进一步描绘了心性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界限约束的特点,它无处不在,却又不被任何具体形态所限定。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则揭示了心性的本质——它既不生也不灭,不具任何特定的颜色或形态,是一种超越表象的真理存在。尽管“虽复念虑知诸法”,心性能够认知万物,但“而实不住念中央”,它并不停留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而是超越了认知本身。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表明心性对于众生而言既是进入的门户,又是超越的出口,它既能接纳一切现象,又不会受到这些现象的伤害。这体现了心性对于世间万物的包容性和超越性。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指出真正智慧的人能够认识到心性的这种特质,并将其视为佛法的核心。接下来,“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强调了自我觉悟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如同金刚般坚固,不为外界所动摇。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閒防”表达了修行者应当从内心深处寻求智慧,而非依赖外在条件。戒、定、慧三学品是修行的基础,它们在内心自然生长,无需外力强加。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意味着修行者应达到一种超越三昧(禅定)境界的安住状态,消除所有颠倒的思维和妄想。最后,“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指出通过修行,人们能够认识到烦恼的本质是空无,真正的道场就在内心深处。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表明诗人不仅为自己寻找真理,也愿意向他人传授这些深刻的教诲,让更多的众生受益。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思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心性的本质以及修行的真谛,引导读者探索内在的真理,追求超越世俗的智慧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