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临愿不虚,问谁曾此谒仙居。
皆云太守二千石,更有游人岁百馀。
入地铜龙向天阙,腾空锦雀下庭除。
荒碑梵宇多题字,不见当年御简书。
九日登临愿不虚,问谁曾此谒仙居。
皆云太守二千石,更有游人岁百馀。
入地铜龙向天阙,腾空锦雀下庭除。
荒碑梵宇多题字,不见当年御简书。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九月九日登高游览罗浮山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铜龙”、“天阙”、“锦雀”、“荒碑”、“梵宇”,营造出一种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首句“九日登临愿不虚”直接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登山活动的期待与满足感。接着,“问谁曾此谒仙居”一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了对过往历史人物的追忆,暗示了罗浮山作为仙居之地的历史地位。
“皆云太守二千石,更有游人岁百馀”两句,通过对比太守和普通游人的身份与数量,展现了罗浮山作为旅游胜地的吸引力,同时也暗含了对官民共赏美景的和谐景象的赞美。
“入地铜龙向天阙,腾空锦雀下庭除”这两句,分别从地表与天空两个维度描绘了罗浮山的壮丽景色,铜龙象征着山中的神秘与古老,锦雀则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两者相映成趣,展现出山中美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荒碑梵宇多题字,不见当年御简书”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了历史遗迹,通过“荒碑”与“梵宇”的描述,以及对“御简书”的怀念,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追思与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叹,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山水与人文景观的独特审美情趣。
崇墉守其国,重介卫其身;
岂云不足恃,未若疆无尘。
民气贵和乐,太平如始春。
造物久安静,丰功竟何人。
居中思固位,出守复忧贫;
履危谋可用,临难力自伸。
坐使天下事,徵于笑与颦。
下农没其世,应知天帝仁。
刚直孔文举,鬼操岂能容;
中怀欲杀之,犹畏众论詾。?虑发其镝,路粹助其锋;
遂使天下士,悼失人中龙。
虑本师郑元,粹亦学蔡邕;
表表皆名下,甘作权门佣。
杀人以媚人,终为祸所钟;
尤恨荀文若,竭智佐奸凶。
汲汲兴汉业,阿瞒笑其惷;
及至加九锡,势成不可壅。
嗔目除异己,噬脐悔无从;
上哲睹未形,伊人吾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