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攘干戈后,穷乡每夜惊。
柴门虎为盗,街鼓雀知更。
吏岂烦鞭扑,民今渐耦耕。
余过再相过,黄菊满江城。
抢攘干戈后,穷乡每夜惊。
柴门虎为盗,街鼓雀知更。
吏岂烦鞭扑,民今渐耦耕。
余过再相过,黄菊满江城。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偏远乡村的凄凉景象与人民生活的艰难转变。首句“抢攘干戈后”,点明了背景——战乱之后,社会秩序混乱,百姓生活动荡不安。接着,“穷乡每夜惊”一句,形象地表现了夜晚的恐惧,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人们也难以摆脱战争带来的阴影。
“柴门虎为盗,街鼓雀知更”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虎”和“雀”赋予了人的行为特征,生动地展现了战乱后盗贼横行、社会治安恶化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秩序也被打破。而“街鼓雀知更”则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类社会的秩序联系起来,通过“雀知更”这一细节,反衬出社会秩序的缺失。
“吏岂烦鞭扑,民今渐耦耕”两句,对比鲜明地展示了官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变化。在战乱时期,官府可能无力维持秩序,甚至无法执行法律,而到了后来,随着社会逐渐恢复稳定,百姓开始重新从事农耕活动,象征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和人民生活的回归正常。
最后,“余过再相过,黄菊满江城”两句,以诗人再次经过此地时所见之景收尾,黄菊盛开,不仅渲染了秋天的季节氛围,也寓意着战乱后的重生与希望。同时,这一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逐渐恢复和平与秩序的欣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乡村社会的描绘,展现了从混乱到逐渐恢复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秩序重建的期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