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石桥》
《石桥》全文
宋 / 杨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金毫五百几龙尊,隐隐香山圣迹存。

方广寺开无俗路,优昙花现有灵根。

一峰突岸临天壁,双涧淙桥透石门。

今日不将心洗尽,更从何处觅真源。

(0)
注释
金毫:精致的金色毫毛装饰。
龙尊:龙形的贵重器物。
香山:著名的山名。
圣迹:神圣的历史遗迹。
方广寺:一处寺庙名。
无俗路:清净无人的路。
优昙花:传说中的稀有植物。
灵根:象征着灵性或神圣的根源。
一峰:一座山峰。
突岸:突出的岸边。
天壁:天空般的峭壁。
双涧:两条溪流。
石门:由石头构成的门。
心洗尽:洗净心灵。
真源:真实的源泉,可能指精神或真理的源泉。
翻译
五百金毫装饰的龙尊,隐约可见香山圣地的遗迹留存。
方广寺坐落在清静无人的路径,优昙花的灵根如今依然可见。
一座山峰突兀地临靠天边的峭壁,双涧流水穿过石门潺潺作响。
今日若不洗涤心灵的尘埃,又从哪里寻觅那真实的源泉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佛教圣地,金毫五百几龙尊表现了佛寺中庄严肃穆的气氛。香山圣迹存暗示这里保有佛陀或高僧的足迹,具有崇高的宗教意义。方广寺开无俗路则表明这条道路超脱世俗,是通往心灵净化之地的途径。优昙花现有灵根,优昙花在佛教中象征智慧和精神洁净,这里指的是花朵绽放或是比喻着某种高尚的情操。

一峰突岸临天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势图景,双涧淙桥透石门则写出了清澈的溪流和古老的桥梁与石门相呼应的画面。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今日不将心洗尽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净化的渴望,而更从何处觅真源则是对精神追求和探索的深层次提问,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精神家园的寻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心灵净化和精神真理的追求。

作者介绍

杨蟠
朝代:宋

章安人,字公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密、和二州推官。诗为欧阳修所称。苏轼知杭州,蟠通判州事,与轼唱酬甚多。历知寿州卒。平生为诗数千篇,号《章安集》。
猜你喜欢

偕宋子材太守游望湖亭

青云联步上层楼,山色湖色一览收。

风送千帆欣纵目,雪侵双鬓怕搔头。

梅花对影君如鹤,萍水浮踪我亦鸥。

胜地却惭尘俗客,输入题句姓名留。

(0)

光绪戊子正月廿九日偕黄鹿泉农部膺杨惠垓大令寿彤徐仲阮驾部悫立访何桐云农部桂芳茶市之晚香斋同集者萧襄廷学博长裕易㬅农比部炳奎郭杼田比部庆治龚省吾礼部镇湘张亶臣大令祖纶张憩云学博章焌童子何炜郭家冕谈燕甚乐皆有诗相赠奉答二章·其一

佳游茶市趁春光,翰墨因缘缔吉羊。

身似登龙瑶席忝,心随归雁海天翔。

剧谈麈柄霏琼屑,好句蝉联晕笔香。

此会此生应可再,雍容风采几仙郎。

(0)

春日閒赋

露寒残月上蒹葭,近日离魂未有涯。

寂寞经年人不见,空房夜夜数归鸦。

(0)

退院口占

十四年来了宿因,扪心尚不失天真。

徜徉山水成初愿,守护烟霞得替人。

百八摩尼无量佛,三千世界自由身。

寄言江上乘风客,莫待昏黄始问津。

(0)

同洪稚存太史王柳村秀才暨令嗣小村借庵主人登月波台看潮同赋

为逐丹崖客,层台试一登。

山随诗思转,风挟海潮腾。

树抱花閒路,门开竹里镫。

笑余多懒散,米熟愧南能。

(0)

山居杂兴

鸟宿依窗树,云生对户山。

机忘心自远,境寂意俱閒。

花落门常掩,苔深径不删。

松风连暮雨,双涧瀑潺潺。

(0)
诗词分类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诗人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赵鼎臣 李吕 杨起元 毕仲游 张嗣纲 释元肇 孙绪 洪刍 陈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