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山下月离离,宰树惊风不尽思。
惆怅高人埋玉地,何人为写墓前碑。
夏王山下月离离,宰树惊风不尽思。
惆怅高人埋玉地,何人为写墓前碑。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张夏山挽词》中的第十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
首句“夏王山下月离离”,以“离离”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在夏王山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接着,“宰树惊风不尽思”一句,将视线转向山下的树木,微风吹过,似乎带走了无尽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惆怅高人埋玉地”中,“高人”指的是逝者,用“埋玉地”这一比喻,既突出了逝者的高尚品格,又暗示了其离世的悲凉。最后,“何人为写墓前碑”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即谁来为逝者撰写墓碑上的文字?这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流露出对逝者生平事迹被铭记的期待和对后人责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哀悼和对其精神品质的敬仰,语言含蓄而深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敦煌城南山鸣沙,中有大泉古渥洼。
后人好古浑不识,但从形似名月牙。
或为语言偶相类,听随世俗讹传讹。
我稽志乘分两处,古碑何地重摩挲?
参戎马公偏好道,茸修古庙山之阿。
约日驱车同访胜,一泓清漪月钩斜。
堆沙四面风卷起,人来坐坠寂无哗。
忽闻沙里殷殷响,声似渔阳鼓掺过。
人道神灵不可测,英物未许人搜罗。
汉武当年产天马,万晨沙场战马多。
何如今日成陈迹,沙不扬尘水不波。
渥洼渥洼是与否,我还作我鸣沙山下月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