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何年散,江云此日开。
花明子石出,涧滴乳泉来。
拨溜珠挑杖,归樵翠拂台。
翻经人去后,讲坐久尘埃。
法雨何年散,江云此日开。
花明子石出,涧滴乳泉来。
拨溜珠挑杖,归樵翠拂台。
翻经人去后,讲坐久尘埃。
这首诗描绘了雨花台在特定日子里的景象与氛围,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历史之感。
首联“法雨何年散,江云此日开”以“法雨”起笔,暗示着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灵性,与“江云”形成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通过“何年散”与“此日开”的对比,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
颔联“花明子石出,涧滴乳泉来”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子石(可能指小石头)从湿润的土壤中显露出来,而山涧中的泉水在滴落,形成了乳白色的水珠。这两句不仅展现了雨后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隐含了诗人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
颈联“拨溜珠挑杖,归樵翠拂台”则将视角转向了人物活动。诗人使用了“拨溜珠”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行人在雨后行走时,脚下的水珠在杖尖轻轻弹跳的情景。同时,“归樵翠拂台”则展现了归来的樵夫在翠绿的山台上拂拭痕迹的画面,既表现了劳动者的辛勤,也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美丽与和谐。
尾联“翻经人去后,讲坐久尘埃”则转而思考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在经历了翻阅经书、传道解惑的人们离去之后,曾经热闹的讲堂如今已布满尘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文化的变迁。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也是对传承与记忆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花台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历史文化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邃的情感。
忆昔舟泊云锦溪,溪上故人知为谁。
读书亭中不草草,永平人物入深讨。
生平藉甚梅子真,我乃晚遇情相亲。
古人事业贵悠久,归欤访我同门友。
鹿鸣首宵雅,义取好贤深。
寥寥疑莫续,工席有遗音。
诗言君臣间,不以位相临。
如禽食苹水,有酒方共斟。
从容陈所好,亦复有鸣琴。
庶使峨冠者,洋洋动其心。
愿言解子褐,结绶贯华簪。
真心有相感,千载岂殊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