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
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
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
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
而以首阳名,专号兹山麓。
清风讵可攀,庙貌随时俗。
俎豆纵千秋,不饱他人粟。
我来大道旁,日暮仍驰逐。
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
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
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
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
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
而以首阳名,专号兹山麓。
清风讵可攀,庙貌随时俗。
俎豆纵千秋,不饱他人粟。
我来大道旁,日暮仍驰逐。
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
这首诗《望首阳山》由清代诗人杨宾所作,通过对首阳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
首句“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走在广阔的沙漠中,马蹄声回荡在空旷的环境中,仿佛引领着人进入了一片孤独的竹林。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竹林象征着隐居之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接着,“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引出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他们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逃亡,最终选择了在首阳山采薇为生,拒绝吃周朝的食物,最后饿死于此。这句诗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这段历史之中。
“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进一步阐述了伯夷和叔齐放弃王位、远离家乡,选择在东海边留下高尚的足迹。他们放弃了权力和物质的诱惑,选择了精神的自由和道德的坚守。
“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则表达了对伯夷和叔齐在困境中坚持原则、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的赞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没有违背自己的信念,没有接受任何不属于自己的食物。
“而以首阳名,专号兹山麓”点明了首阳山作为伯夷和叔齐故事的发生地,成为了后世纪念他们的圣地。这里的“专号”意味着首阳山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象征。
“清风讵可攀,庙貌随时俗”表达了对伯夷和叔齐精神的难以企及,以及后人对他们的崇拜与追随。庙貌虽然可以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他们的精神却永恒不变。
“俎豆纵千秋,不饱他人粟”强调了伯夷和叔齐坚守自我、不为外物所动的决心。他们的精神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即使千年之后,也依然令人敬仰。
最后,“我来大道旁,日暮仍驰逐”表达了诗人自己虽身处繁华世界,但内心仍向往着像伯夷和叔齐那样的精神境界。他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宁静,去思考和追求更高尚的价值。
“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则是诗人的心愿,希望能够有机会向那些曾经的英雄致敬,通过阅读历史遗迹,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和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首阳山和伯夷、叔齐故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精神的崇敬,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年年春去归何处,今日须为别一番。
把酒问花花不语,夜来风雨泪珊珊。
吹赤壁之月笛兮,瞻黄州之雪堂。
弹湘妃之玉瑟兮,织天孙之锦裳。
招先生其来归兮,何必怀眉山之故乡。
历九州而犹隘兮,诞寘之祝融之汪。
酌乳泉以当醴兮,餐荔子以为粮。
葺榕叶以作屋兮,托桄榔之荫以为堂。
驱海涛以入砚滴兮,挽南斗文星于笔铓。
昌黎兮欧阳,视先生兮雁行。
韫不泄兮忠愤,炯不掩兮文章。
乞镜湖兮九关,营菟裘兮是邦。
予之来兮云暮,与先生兮相望。
视履迹兮焉在,问故宫兮就荒。
俯仰兮永怀,渺山川兮苍苍。
掠雾轻笼,盘云低亸,百万难偿。
记灯前夜冷,金钗坠响,屏间春晓,玉枕馀香。
堕马堪羞,抛家有恨,谁似新兴独擅场。
多情甚,把并刀剪寄,密意深藏。偷看亦自斟量。
料我见、犹怜也不妨。
奈秋蝉影薄,有时髣髴,灵蛇样巧,蓦地形相。
病起曾梳,愁来早卸,膏沐无心意转伤。
知何日,在水晶帘下,卧看新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