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赤壁之月笛兮,瞻黄州之雪堂。
弹湘妃之玉瑟兮,织天孙之锦裳。
招先生其来归兮,何必怀眉山之故乡。
历九州而犹隘兮,诞寘之祝融之汪。
酌乳泉以当醴兮,餐荔子以为粮。
葺榕叶以作屋兮,托桄榔之荫以为堂。
驱海涛以入砚滴兮,挽南斗文星于笔铓。
昌黎兮欧阳,视先生兮雁行。
韫不泄兮忠愤,炯不掩兮文章。
乞镜湖兮九关,营菟裘兮是邦。
予之来兮云暮,与先生兮相望。
视履迹兮焉在,问故宫兮就荒。
俯仰兮永怀,渺山川兮苍苍。
吹赤壁之月笛兮,瞻黄州之雪堂。
弹湘妃之玉瑟兮,织天孙之锦裳。
招先生其来归兮,何必怀眉山之故乡。
历九州而犹隘兮,诞寘之祝融之汪。
酌乳泉以当醴兮,餐荔子以为粮。
葺榕叶以作屋兮,托桄榔之荫以为堂。
驱海涛以入砚滴兮,挽南斗文星于笔铓。
昌黎兮欧阳,视先生兮雁行。
韫不泄兮忠愤,炯不掩兮文章。
乞镜湖兮九关,营菟裘兮是邦。
予之来兮云暮,与先生兮相望。
视履迹兮焉在,问故宫兮就荒。
俯仰兮永怀,渺山川兮苍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延陵怀古三首(其三)》中的一首,专门怀念苏轼(东坡先生)。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苏轼在赤壁吹笛、黄州雪堂弹瑟、湘妃织锦、天孙裁裳的场景,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吹赤壁之月笛兮,瞻黄州之雪堂”,开篇即以赤壁和黄州两个地点,勾勒出苏轼的行踪,通过“月笛”和“雪堂”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高远的氛围,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气质和生活态度。
“弹湘妃之玉瑟兮,织天孙之锦裳”,进一步描绘了苏轼的艺术创作,将他比作湘妃和天孙,分别代表音乐和纺织艺术的最高境界,凸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卓越成就。
“招先生其来归兮,何必怀眉山之故乡”,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情呼唤,希望他能回归,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苏轼作为文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历九州而犹隘兮,诞寘之祝融之汪”,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苏轼的才华横溢,即使在广阔的九州之地也显得狭小,需要安置在如祝融般高深的位置,进一步赞美了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酌乳泉以当醴兮,餐荔子以为粮”,描绘了苏轼的生活情趣,以自然界的甘泉和水果为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
“葺榕叶以作屋兮,托桄榔之荫以为堂”,通过具体的建筑细节,展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驱海涛以入砚滴兮,挽南斗文星于笔铓”,最后两句话将苏轼的创作过程与宇宙星辰相连,形象地表现了他作品的宏大和深远影响,以及他作为文坛领袖的地位。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生活、艺术、情感等方面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苏轼个人的魅力,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