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晦日惊春尽,为倚高窗到夜分。
东崦平连西崦树,上方遥见下方云。
涧声人语空中辨,花气林香暗里闻。
莫道暂时留爱赏,移家终拟避尘氛。
忽逢晦日惊春尽,为倚高窗到夜分。
东崦平连西崦树,上方遥见下方云。
涧声人语空中辨,花气林香暗里闻。
莫道暂时留爱赏,移家终拟避尘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菁山石梯阁时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尘世烦恼的逃避之意。
首联“忽逢晦日惊春尽,为倚高窗到夜分”描绘了一幅春尽之夜的景象。晦日,即月晦之日,此时天色昏暗,诗人不期而遇,不禁感到时光匆匆,春天似乎已悄然离去。他选择倚靠高窗,直至夜深,试图在静谧中寻得一丝慰藉。
颔联“东崦平连西崦树,上方遥见下方云”展现了山间景色的广阔与层次感。东边与西边的山峰相连,树木葱郁,云雾缭绕,上方与下方的景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
颈联“涧声人语空中辨,花气林香暗里闻”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和谐。山涧流水声与远处的人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中清晰可辨;而花香与林间的香气则在暗处弥漫,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芬芳。
尾联“莫道暂时留爱赏,移家终拟避尘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他劝告读者,不要仅仅满足于短暂的欣赏,而是应该考虑将家迁至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尘嚣,过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对尘世烦恼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情怀。
杜鹃声苦,叫得春如客。
相思美人天外,十日鱼书歇。
险说渔阳揭鼓,踢到鹦洲色。六朝六夕。
千花百草,一片腥风万燐碧。
故人天幸无恙,个个城西北。
秪恨血染髑髅,不向崔家掷。
大渡河边一哭,世比唐年黑。秧歌满陌。
一肩行李,请踏青阳旧封国。
秋艳于花,霜浓似酒,万树鲜明山态。
斜日争春,幅幅绿阴全改。
出射堂、诗笠还堆,上樵担、酒家能卖。
问群仙、几日还丹,赤城标起白云外。
南朝金粉一片,还记太平十月,翠尊曾载。
碾碎珊瑚,烧得万山成海。
自归来、吴水空寒,纵落去、御沟何在。
祇词人、老景相看,断霞留几块。
但三分困柳,一味催花,尽日冥迷。
吹罢阑干絮,任和烟染出,未是晴丝。
西泠绿杨天窄,呼泊画船时。
想桃片流来,猩红透涨,鸭碧平堤。霏微。
带愁远,记问酒前村,湿了青旗。
却掩楼窗卧,自梨云去后,诗梦难飞。
无人紫苔庭院,屐响不知谁。
写分外沉沉,重帘不卷双燕归。
微波月地,水样流年,浸来都湿。
觅影偏逢,凉魂步入花路白。
啼鹃泪尽东风,感离红家国。
今夜星前,恨天有个人立。
拾片梨云,算不许玉香遗逸。
瞒鹦浅坐,怎被暗愁知得。
千古春怜才子,只沉香亭北。
小小山楼,让侬来领空色。
珠涨迷江。是万里泪痕,报答成双。
丝丝花气息,怎断了偏长。
离红无主,又霎时换作,缟梦冰凉。
收影去,早暗消龙骨,偷费乱肠。檀郎。
春尘锦瑟,秋雪玉箫,赢得此恨茫茫。
仙山天样远,那觅返魂香。
虚幌旧并倚处,有小月飞上钗梁。
芳约准,待拚他连理唐昌。
凉波下上,有罗云碧绉。一朵莲花便香透。
记闹红双舸,惨绿单衫,当日个、曾赋佳人雪藕。
蘋乡清绝处,比似江南,只少沿堤水杨柳。
认得旧文鸳,照影年年,怕不等、秋风先瘦。
向烟雨中间听菱歌,问归计何时,五湖三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