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墙坏壁人夜号,比邻处处通波涛。
明灯执伞待天曙,片云浮来声益号。
富家或能饱鸡黍,嗟嗟奈此贫儿曹。
拽椽为薪曲为粥,斗粟千钱肯相鬻。
崩墙坏壁人夜号,比邻处处通波涛。
明灯执伞待天曙,片云浮来声益号。
富家或能饱鸡黍,嗟嗟奈此贫儿曹。
拽椽为薪曲为粥,斗粟千钱肯相鬻。
这首《秋雨叹(其二)》由明代诗人康海所作,描绘了秋雨连绵不断带来的社会民生之苦。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暴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不公。
首句“崩墙坏壁人夜号”,描绘了暴雨之下,房屋受损,人们在夜晚的凄厉呼号,形象地展示了灾情的严重性和人们的无助。接着,“比邻处处通波涛”进一步渲染了水灾的范围之广,几乎无处不在,强调了灾难的普遍性。
“明灯执伞待天曙”一句,写出了人们在暴雨之夜等待天明的无奈与期待,表现了他们对结束这场灾难的渴望。而“片云浮来声益号”则以自然界的云朵飘过,带来更大的声响,象征着灾情的加剧,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富家或能饱鸡黍,嗟嗟奈此贫儿曹”对比鲜明,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家尚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而贫穷的人们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困境。这一对比不仅凸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最后,“拽椽为薪曲为粥,斗粟千钱肯相鬻”描述了贫苦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房屋的木料作为柴火,弯曲的树枝煮成稀粥,甚至不惜高价卖出仅有的粮食。这些细节深刻地反映了灾民生活的艰辛和绝望,以及他们在极端情况下为求生存所做出的牺牲。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秋雨带来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