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漂落江湖外,此日登楼花正开。
丹灶依然沈涧水,珠帘空自挂瑶台。
昔年道士何时去,前度游人今又来。
点检洞门题咏处,几多墨迹篆苍苔。
半生漂落江湖外,此日登楼花正开。
丹灶依然沈涧水,珠帘空自挂瑶台。
昔年道士何时去,前度游人今又来。
点检洞门题咏处,几多墨迹篆苍苔。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飘零在外的游子登楼所见的景象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牢骚。
"半生漂落江湖外,此日登楼花正开" 表示诗人长久以来漂泊在外,如今终于有机会登上一座楼台,而恰好是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这种情景描写既是对美好现实的欣赏,也包含了诗人内心对于归属和稳定的渴望。
"丹灶依然沈涧水,珠帘空自挂瑶台" 这两句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自然界与人工建筑的和谐共存。丹灶(一种红色的鱼类)在清澈的河流中自由游弋,而珠帘(精美的窗帷)则悬挂在瑶台(华丽的楼阁)上,展现了诗人对这种自然与人文交织之美景的赞赏。
"昔年道士何时去,前度游人今又来" 这两句表明诗人的深思和对往事的追忆。昔日曾有道士在此处修行,而如今他们已不知所踪;而那些曾经来到这里的游人们,如今也再次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不仅是时间流转的写照,更是诗人内心对于历史连贯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点检洞门题咏处,几多墨迹篆苍苔"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古老的洞门前,对那些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进行品鉴。这些诗句如同岁月的印记,不仅见证了历史更迭,同时也让当下的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和深远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历史遗迹以及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