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垂八十,高卧岂逃名。
泥巷多牛迹,茅檐有碓声。
炊菰觞父老,煮枣哺雏婴。
遣戍虽传说,何时复两京。
残年垂八十,高卧岂逃名。
泥巷多牛迹,茅檐有碓声。
炊菰觞父老,煮枣哺雏婴。
遣戍虽传说,何时复两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残年》,表达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对国家时局的关切。首句“残年垂八十”,直接点明诗人的年龄,暗示了岁月的沧桑;“高卧岂逃名”则透露出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不愿隐逸以避名利,体现出其坚韧的品格。
接下来的两句“泥巷多牛迹,茅檐有碓声”,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细节——泥泞小巷上的牛蹄印和茅屋外石碓的舂米声,展现了诗人宁静而简朴的乡居生活,也暗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炊菰觞父老,煮枣哺雏婴”描绘了诗人与村民的和谐相处,亲自为老人准备食物,照顾幼小的孩子,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最后两句“遣戍虽传说,何时复两京”,诗人提及“遣戍”的社会现象,可能指的是战事或流放,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早日收复失地、恢复两京(指北宋都城开封和洛阳)的期盼。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晚年的感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操。
江南到处,被波光云影,留人行色。
昔我来时春正好,舞絮□飞南陌。
今日登临,读书斋上,重作凭栏客。
清溪縠细,夜来微涨新碧。
两岸蘸水浓阴,断虹横障,一带连环璧。
林外青山千万叠,雨歇半空犹湿。
已倩双鳞,更须灵鹊,先报归消息。
归来征袖,尽携千里风月。
妒雪梅苏,迷烟柳醒,游丝轻扬新霁。
卷帘看燕初归,步屧为花早起。
春来犹浅,便做出、十分春意。
喜凤钗、才卸珠幡,早换巧梳描翠。
著数点、催花雨腻。更一番、递香风细。
小莺忺暖调声,嫩蝶试晴舞翅。
清欢易失,怕轻负、年芳流水。
好趁闲、共整吟鞯,日日访桃寻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