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憧洛阳道,尘下生青草。
行者岂无家,无人在家老。
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
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
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
二端立在途,奔走无由了。
憧憧洛阳道,尘下生青草。
行者岂无家,无人在家老。
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
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
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
二端立在途,奔走无由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旅人行走在洛阳城外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流转和时间价值的深刻感慨。
"憧憧洛阳道,尘下生青草。" 这两句开篇便描绘出一幅春日洛阳城外的景象,道路上尘土飞扬之中,依然有青草萌发,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力度的赞美,也隐含着诗人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环境的无奈。
"行者岂无家,"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旅人的身份和心境,行者本应有自己的家,但在这里,却被描绘成似乎与家无缘的人,这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归属感的渴望。
"无人在家老。" 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对家的思念和孤独感,家中无人,只有年迈的父母或亲人,这种情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凉。
"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 这两句通过鸡鸣声告别夜晚,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的珍惜和紧迫感,这也是行者面对旅途中种种挑战时所必须有的警觉和行动。
"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 这两句则是从大自然的角度来反映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流逝,用“百年”比喻人的一生,用“白日”指代阳光明媚的白天,而“车中晓”则暗示了旅途的匆忙和生活的无常。
"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矛盾心理,既有对物质丰裕的渴望,又有对精神高尚的向往。
"二端立在途,奔走无由了。"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省,他站在旅途中,内心充满了迷茫和无奈,对于前方的路没有方向,对于自己的奔波也找不到意义,这种感觉让人读之感到一种深深的哀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城外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旅途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古代行者对于家乡、时间、生命价值等多重主题的深切感悟。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