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
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
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
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
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
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
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
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
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
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
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
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
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
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
这首明代诗人黎民表的《象教精舍》描绘了一位深具禅意的三昧神僧的形象。首句“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展现了僧人通过修行,超越世俗物质,甚至燃烧自我以求解脱的境界。接下来,“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运用比喻,将人生短暂比作闪电,世间万物比作微尘,强调生命的无常和世界的虚幻。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幻观,认为一切皆是幻象,并非实有,即使是归向空寂,也并非彻底的真实。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则揭示了僧人舍弃外在形式,专注于内心修炼的精神追求。
后半部分,“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提到神僧的初衷源于中原地区,而庐山的经历则成为他修行的重要缘起。“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描绘了信徒们虔诚地接受佛法教诲,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前来膜拜的情景。
最后两句“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描绘了僧人朴素的生活方式,即使地位提升,仍保持简朴,而“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则表达了在佛法的指引下,人们虽然暂时迷失于世间困惑,但仍期待找到解脱之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与教化,展现了明朝时期佛教禅宗的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精神解脱的向往。
草木自成岁,禽鸟已春声。
仰观俯察,多少宇宙古今情。
遐想炎黄以上,逮至汉唐而下,几个费经营。
巢许有真意,无责自身轻。富与贵,贫与贱,死还生。
方壶岁晚,深感梅蕊向人倾。
造物元来无物,有物还应自造,人意几曾平。
天际识归路,野鹤忽长鸣。
绿水绕北户,白日挂南荣。
岑楼高中天,引领望咸京。
咸京望不见,远山与云横。
鸾凤邈何许,燕雀巢朱甍。
谷风起将夕,偃月哉生明。
童子焚妙香,稚女弹神筝。
似非今世曲,无乃古人情。
为言且勿弹,吾疾方未平。
与易俱遁无何乡,紫阳风采犹堂堂。
伊洛诸老前慷慨,字落琬琰嗅有香。
馀或闯首藩篱傍,占辞象例终茫洋。
公剪蓁棘披羊肠,后顾万世不能忘。
攘却异论拓我疆,片言只字挥琳琅。
安定嗣法兀老苍,渔猎四裔搜中央。
蹴孔跞郑倾文场,霜刀与劂玉版方。
姓名无翼已四翔,锵然孤凤鸣朝阳。
不忝考亭斯故邦,再□足慰公所望。
笋鞋踏穿山雨凉,九曲烟霞落锦囊。
曩吾有易腾青箱,乍惊幽渺出炜煌。
湛弼愧遁遗赍装,子云未许窥邻墙。
不独暗陋分馀光,后来企慕心徬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