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离住相,色相本非实。
云何阿罗汉,可以色相求。
居士宰官身,祇园夙亲近。
会发宏愿深,现此广长舌。
于后像法世,赞叹说偈言。
笔力涵虚空,三昧出胸臆。
撞开痴愚网,透出大千界。
我昔睹殊胜,会闻诸佛说。
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
偈语复云何,能离音声见。
今当解佛意,一切有为法。
非偈亦非赞,应作如此观。
佛法离住相,色相本非实。
云何阿罗汉,可以色相求。
居士宰官身,祇园夙亲近。
会发宏愿深,现此广长舌。
于后像法世,赞叹说偈言。
笔力涵虚空,三昧出胸臆。
撞开痴愚网,透出大千界。
我昔睹殊胜,会闻诸佛说。
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
偈语复云何,能离音声见。
今当解佛意,一切有为法。
非偈亦非赞,应作如此观。
这首诗是宋代岳珂所作的《苏文忠罗汉偈帖赞》,主要探讨佛法的真谛和修行的境界。诗中强调佛法超越任何形式的执着,包括色相与语言。罗汉虽以色相显现,但真正的佛法不在于外在形式,而是内心的领悟。诗人赞美一位居士(可能指苏轼)具有深厚的佛法造诣,他的宏愿促使他能以广长舌说法,笔墨间蕴含着深远的智慧。
诗中提到,在佛法衰落的时代,这位居士通过赞偈表达对佛法的赞叹,其文字力量如同虚空包容,直接源自内心深处的三昧(禅定)。他的言论能够穿透愚痴的束缚,揭示宇宙的广大。诗人回忆自己曾亲耳聆听佛法的殊胜教诲,指出仅凭声音或赞语无法真正见到如来,佛法的真谛超越了言语。
最后,诗人解读佛陀的教诲,强调一切有为法(世间一切现象)并非仅限于赞偈或言语,应当以超越形式的视角去理解。这首诗寓含了深刻的禅宗思想,鼓励读者超越表象,直指人心。
步出城东门,与子各执手。
遥望冢累累,悲风发陇首。
长松自青青,枯根带骨朽。
人生如朝露,嘉命那可久。
世无王子乔,何诀以固寿。
感慨徒悲伤,欢言且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