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身天地间,俯仰无一是。
既非祝鮀佞,又无宋朝美。
直道事世人,焉得不谗毁。
谗毁日以来,我心日以哀。
仰视双飞翼,引领空徘徊。
徘徊不能去,忽忽事多故。
往者不足论,来者亦何据。
知音不存我,兰苕伤白露。
已矣何所悲,且读渊明句。
侧身天地间,俯仰无一是。
既非祝鮀佞,又无宋朝美。
直道事世人,焉得不谗毁。
谗毁日以来,我心日以哀。
仰视双飞翼,引领空徘徊。
徘徊不能去,忽忽事多故。
往者不足论,来者亦何据。
知音不存我,兰苕伤白露。
已矣何所悲,且读渊明句。
这首诗《拟古》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方仁渊所作。方仁渊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世间生存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深深感慨。
首句“侧身天地间,俯仰无一是”描绘了诗人置身于广阔天地之间,却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或认同的事物,流露出一种迷茫和困惑的情绪。接着,“既非祝鮀佞,又无宋朝美”两句,以古代两位著名的外交官祝鮀和宋朝为对比,暗示自己既不具备祝鮀那样的机智和辩才,也缺乏宋朝那样的才华和魅力,进一步强调了自身的平凡与局限。
“直道事世人,焉得不谗毁”表明诗人以正直之道行事,却难以避免他人的诽谤和中伤,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复杂和人际关系的险恶。接下来的“谗毁日以来,我心日以哀”,直接点明了这种困境带来的内心痛苦和悲伤。
“仰视双飞翼,引领空徘徊”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仰望飞翔的鸟儿,却无法追随其飞行,只能空自徘徊,形象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追求与实现之间的落差感。
“徘徊不能去,忽忽事多故”则揭示了诗人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变故和困扰,感到无所适从,时间匆匆流逝,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奈。
“往者不足论,来者亦何据”表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无力感,认为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而未来的命运也无法预测,流露出一种宿命论的色彩。
最后,“知音不存我,兰苕伤白露”一句,借用了“知音难觅”的典故,表达了对真正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极其渴望,但又难以寻得的深深遗憾。兰花在白露中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易逝,同时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已矣何所悲,且读渊明句”则是诗人自我安慰的话语,表示尽管生活充满悲苦,但可以通过阅读陶渊明这样的文学大家的作品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下,对于人生价值、社会关系、个人命运以及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