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耨黄昏,半掩柴扉绿野村。
借问庞公今去远,高风谁共此中论。
一蓑烟雨耨黄昏,半掩柴扉绿野村。
借问庞公今去远,高风谁共此中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春耕图景。首句“一蓑烟雨耨黄昏”,以“一蓑”形象地展现了农夫在烟雨蒙蒙中劳作的情景,蓑衣是古代农民防雨的衣物,这里象征着农夫的辛勤劳作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烟雨”则渲染了春日特有的湿润与朦胧之美,“耨黄昏”则点明了时间,黄昏时分,劳作一天的农夫仍在田间忙碌,体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坚韧态度。
次句“半掩柴扉绿野村”,描绘了村庄的景象。柴扉是简陋的木门,半掩着,透露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状态。绿野村则展现了春天田野的生机勃勃,绿色覆盖了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现了农夫劳作的艰辛,也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后两句“借问庞公今去远,高风谁共此中论”,借用了庞公的故事,庞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这里的“庞公”可能象征着隐逸或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这样的田园生活中,又有谁能理解并分享这种超然、高洁的生活方式呢?这不仅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追求的一种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末社会中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蕴含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山榴逼砌栽,山火一团开。
尽日风兼雨,春渠拥作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