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舍何妨门缚柴,逃禅时有野僧来。
惟应恋阙心如炷,辨色趋朝心未灰。
村舍何妨门缚柴,逃禅时有野僧来。
惟应恋阙心如炷,辨色趋朝心未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禅意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村舍何妨门缚柴”,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朴素的乡村景象,门被简单地用柴草绑扎,既体现了生活的质朴,也暗示了与世无争的隐逸心态。次句“逃禅时有野僧来”,则通过“逃禅”二字,巧妙地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关系置于一种超脱世俗的对话之中,野僧的来访,不仅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神秘色彩,也暗含着心灵交流的深意。
后两句“惟应恋阙心如炷,辨色趋朝心未灰”,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的“阙”指的是古代宫殿的门楼,象征着权力与秩序,而“心如炷”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某种理想或信仰的执着追求,如同燃烧的香烛,不灭不息。同时,“辨色趋朝”则可能暗指对政治或社会事务的关注与参与,但“心未灰”表明了诗人并未完全放弃这些追求,内心依然保持着一份热忱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世俗与精神追求之间微妙平衡的心境,既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蕴含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坚持。
昔宫左辖湖湘去,彭蠡风高帆不住。
回头空恋石钟山,白鸥飞断述烟树。
朅来又擢大江西,石钟山上几栖迟。
时闻钟声发山下,缓复急兮高复低。
恍如野寺僧唤粥,高栋悬筳时一触。
又如鸣佩趋鸳班,五云䨥阙声催促。
前呵暂止问山翁,翁云此处无金钟。
岩下玲珑石作窦,江风鼓浪相激冲。
遂令天然至音起,何烦恊律分条理。
烟波客梦几回惊,尘土劳心顿如洗。
乃知钟名不我欺,委蛇石磴寻古碑。
蔓草垂萝古碑没,剔藓漫阅前贤诗。
乾坤俛仰五百载,物换星移素风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