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生儿身,衣食养儿德。
暂托寄出来,欲似相便贷。
儿大作兵夫,西征吐蕃贼。
行后浑家死,回来觅不得。
儿身面向南,死者头向北。
父子相分擘,不及元不识。
父母生儿身,衣食养儿德。
暂托寄出来,欲似相便贷。
儿大作兵夫,西征吐蕃贼。
行后浑家死,回来觅不得。
儿身面向南,死者头向北。
父子相分擘,不及元不识。
这首诗《回波乐(其六十八)》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战争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首句“父母生儿身,衣食养儿德”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付出,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成长的贡献。接着,“暂托寄出来,欲似相便贷”则暗示了子女成年后可能离开家庭,追求自己的生活,这种离别看似短暂,实则蕴含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儿大作兵夫,西征吐蕃贼”点明了战争的背景,儿子长大后成为士兵,远赴战场。这一转折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家庭的冲击。接下来,“行后浑家死,回来觅不得”描述了战争的无情,儿子在战场上失去亲人,归来时却找不到曾经的家园和亲人,体现了战争对家庭结构的破坏和生命的无常。
“儿身面向南,死者头向北”通过尸体的姿态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不可逆转性。“父子相分擘,不及元不识”则表达了战争中亲人分离的痛苦,即使父子之间原本亲密无间,但在战争的背景下,也可能因为生死离散而变得陌生。
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战争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战争带来的悲剧和人性的脆弱。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