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柬召僧休,儒禅结伴游。
藻心遮戒律,觞改黜轲丘。
壁冷啼虫暮,云盘怒隼秋。
小章閒理楫,歌板上渔舟。
折柬召僧休,儒禅结伴游。
藻心遮戒律,觞改黜轲丘。
壁冷啼虫暮,云盘怒隼秋。
小章閒理楫,歌板上渔舟。
此诗描绘了一场秋季郊游的雅集,诗人袁宏道以散木韵创作,将文人与僧侣的结伴出游,以及自然景色的描绘,融合得恰到好处。
首句“折柬召僧休”,以简练之笔勾勒出邀请僧侣一同出游的情景,折柬即手写书信,显示出邀请的诚挚与庄重。次句“儒禅结伴游”点明了文人与僧侣共同参与郊游的主题,儒与禅的结合,象征着不同思想的交融与和谐。
“藻心遮戒律,觞改黜轲丘。”这两句进一步展开画面,藻心指装饰之心,这里比喻文人对出游的精心准备;遮戒律则暗示了在自然中释放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状态。觞改黜轲丘,觞为酒杯,黜轲丘则暗指孔子和孟子,这里通过改变饮酒的场合与对象,表达了超越传统儒家教条,寻求心灵解放的意趣。
“壁冷啼虫暮,云盘怒隼秋。”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秋景图,墙壁上的冷寂与远处云层中翱翔的猛禽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同时也寓含着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小章闲理楫,歌板上渔舟。”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水边,小章代表短篇作品,理楫则是整理船桨,意味着文人在船上创作或思考。歌板上渔舟,则是借用了渔舟唱和的场景,象征着文人们在自然中找到了灵感与乐趣,通过诗歌与音乐表达自我,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巧妙的构思,展现了文人与僧侣在秋季郊游中的独特体验与情感共鸣,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感悟,体现了明代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花外东风,吹过断桥,香到春山袖底。
甚晚径馀寒,画阑犹倚。
应是怜春欲去,看万点、飞红斜阳里。
冶游散后,深深蝴蝶,绿烟垂地。憔悴。更无计。
聚镜角愁痕,远山眉意。教燕子休归,小窗须闭。
只有杨花未醒,化一缕、春痕随流水。
怕片霎、残梦溪西,又听倦莺啼起。
看春老、飞花飞絮。燕子来时,绿窗朱户。
不浣闲愁,漫煎离恨奈何许。
妾魂销矣,最恨是、沙头树。
相送客舟行,却不道、天涯从此。欲暮。
想征衫乍解,双袖泪痕无数。
玉环锦带,是纤手、背人亲付。
算此后、步步关情,似花发、空阶无主。
更不遣、分明凄断,柔肠一缕。
街鼓新雷,衣篝香雾,岁华销尽愁边。
小城梅讯,春思破蛮笺。
更听疏林过雨,寒宵伴孤鹤无眠。
空赢得,屠苏饮分,一醉老来便。
悽然,催向晓,绿窗儿女,还拥灯前。
怕新披历日,惊换星躔。
长记神京瑞景,何时再,云物瞻天。
今休说,松风闭户,犹有著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