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落吾何恨,先贤未免穷。
宁为田舍子,不作国师公。
萤影穿窗隙,蛩声出壁中。
残书殊有味,读到角吹终。
牢落吾何恨,先贤未免穷。
宁为田舍子,不作国师公。
萤影穿窗隙,蛩声出壁中。
残书殊有味,读到角吹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困顿中的心境和情感,以及他对世事的看法和个人选择。开篇“牢落吾何恨”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逆境的无奈和不满,但随即转向“先贤未免穷”,意味着即便是古代的智者也无法避免困顿,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接着“宁为田舍子,不作国师公”表明诗人宁愿过平凡的农家生活,也不愿做那些掌握权力、给予指导的官员。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于个人理想与价值观念的坚持。
“萤影穿窗隙,蛩声出壁中”则是对夜晚景象的细腻描绘,萤火虫在夜色中穿行,蟋蟀的声音从墙缝中传来,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微小生命,但在诗人眼里却显得十分生动和温馨。
最后,“残书殊有味,读到角吹终”则是对知识与阅读的热爱。即便是残缺不全的书籍,也能带给诗人无尽的乐趣,这种乐趣甚至能伴随他直至生命的终结。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坚持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