屼屼包山倚具区,灵威曾得入旬馀。
当年谋国臣何拙,不取黄金取禹书。
屼屼包山倚具区,灵威曾得入旬馀。
当年谋国臣何拙,不取黄金取禹书。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壮丽景色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诗人何绛以“屼屼包山倚具区”开篇,生动地勾勒出太湖畔山峦起伏、与湖水相依的自然美景。“灵威曾得入旬馀”,则暗示着太湖不仅自然风光迷人,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智慧与灵性。
接下来,“当年谋国臣何拙,不取黄金取禹书”两句,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治国理政之道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相比于追求物质财富(黄金),更应重视汲取古代圣贤的智慧(禹书),即治国理政的根本在于遵循历史经验和道德伦理,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繁荣和物质积累。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太湖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理想治国理念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天意然乎否。待相携、风烟五亩,招邀迂叟。
屋上青山花木野,尽可两朋三友。
笑老子、只堪棋酒。
似恁疏顽何为者,向人前、不解高叉手。
宁学圃,种菘韭。春猿秋鹤皆依旧。
怪吾今,鬓已成丝,胆还如斗。
谁与庐山麾之去,尔辈何留之有。
黯离绪、暮江搔首。
非我督邮犹束带,这一归、更落渊明后。
君试问,长亭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