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庭院紫绵香,翠碧飞来午影长。
啼湿红妆看不厌,祇疑春色在昭阳。
东风庭院紫绵香,翠碧飞来午影长。
啼湿红妆看不厌,祇疑春色在昭阳。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折枝海棠图景。首句“东风庭院紫绵香”,以“东风”点明季节,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紫绵香”则形象地描绘了海棠花盛开时的香气,仿佛是紫色的花瓣中弥漫着细腻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接着,“翠碧飞来午影长”一句,通过“翠碧”二字,不仅指出了海棠花的颜色,也暗示了画面中的绿叶与花朵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同时,“飞来”一词赋予了海棠花以动态感,仿佛它们在午后的阳光下轻轻飘落,拉长了庭院中的光影,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时间的流动感。
“啼湿红妆看不厌”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海棠花比作“红妆”,并以“啼湿”形容其被雨水浸润后的娇艳欲滴,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海棠花在雨后更加美丽动人的情景。这里的“看不厌”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深深喜爱和欣赏,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追求。
最后一句“祇疑春色在昭阳”以“祇疑”表达了一种不确定的猜测,似乎在说海棠花的美丽让诗人怀疑春色是否真的在昭阳宫中,或者是海棠花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春色的一部分。这里巧妙地将自然美与历史文化的元素相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海棠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客怀元自恶,非是为秋悲。
一别又三载,百年能几时。
音书无雁寄,心事有鸥知。
遥想菊坡菊,西风香满篱。
曳履江城北,逍遥访仙乡。
扫却千里恨,爱此六月凉。
云根埋宿雨,木末酣斜阳。
峭崖列岩窦,老树攀穹苍。
地坼三关暗,天开一隙光。
青霄丽太白,应此金之芒。
双桃几日熟,冷笑痴吴王。
洞开人已去,刚风舞霓裳。
仙凡本相近,此理自可量。
学诗未学仙,凡骨生惭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