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红林饱血腴,尚将馀力咬枯株。
高亭素壁黄昏后,疑有悲风落坐隅。
日日红林饱血腴,尚将馀力咬枯株。
高亭素壁黄昏后,疑有悲风落坐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哲思。"日日红林饱血腴"中,“红林”指的是满山的枫叶在秋季变成了鲜红色,"饱血腴"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颜色的浓烈与饱满,如同动物的鲜血一般。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力度和活力的赞美。
接着,“尚将馀力咬枯株”展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馀力"意味着剩余的力量,而"咬枯株"则是比喻,用来形容一种即使在困难中也要顽强拼搏的情怀。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生命不屈不挠的一种赞美。
下一句“高亭素壁黄昏后”将画面转移到一个高台上的白墙,在夕阳西下的时分。"高亭"代表着一种超然物外的视角,"素壁"则是对纯洁无暇的一种追求,而"黄昏后"则描绘出了一天即将结束的宁静。
最后,“疑有悲风落坐隅”中,“疑有悲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似乎能感觉到一股来自自然或命运的悲凉之风。而“落坐隅”则是诗人在这种氛围下选择一个角落静坐沉思的动作。这里传递出了一种对生活、宇宙或者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波澜以及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独特理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