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螭光怪起陂陀,箕服成谣竟不蹉。
拍水早占衔鼠起,登山还信蛰龙过。
赤眉铜马泥中蠖,沧海桑田指上螺。
怪得清泉轰烈火,飞廉暴骇涸鳞多。
蟠螭光怪起陂陀,箕服成谣竟不蹉。
拍水早占衔鼠起,登山还信蛰龙过。
赤眉铜马泥中蠖,沧海桑田指上螺。
怪得清泉轰烈火,飞廉暴骇涸鳞多。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三叠台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充满了生动的想象与深刻的寓意。
首先,“蟠螭光怪起陂陀”,以蜿蜒的龙形光怪为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江边的奇景,仿佛一条盘旋的神龙在山丘间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引人遐想。
接着,“箕服成谣竟不蹉”,通过“箕服”这一意象,暗示了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的流传,即便历经岁月的磨砺,这些故事依然鲜活,如同歌声般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拍水早占衔鼠起,登山还信蛰龙过。”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江水拍打岸边,预示着捕食的开始;而山上的蛰龙则象征着力量与变化,它们的活动预示着自然界中的循环与更迭。
“赤眉铜马泥中蠖,沧海桑田指上螺。”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历史的变迁比作泥中的蠖虫和指上的螺壳,形象地展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古代的战争到自然界的演变,都如同这些微小生物的成长一样,经历了无数的起伏与转变。
最后,“怪得清泉轰烈火,飞廉暴骇涸鳞多。”这句诗以清泉突然沸腾、如同烈火燃烧的现象,以及飞廉(风神)的突然降临,使得干涸的鱼儿惊慌失措,表达了自然界中不可预测的力量与现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敬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边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变迁与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少孤借书走百里,右目失明读未已。
厅事旋马遗古风,禁涩体者文家宗。
亦复慷慨陈利弊,何乃褊衷负盛气。
阴阳燮理中书堂,反唇而惎冠投地。
手挥院判布鹰犬,面折台臣视奴隶。
白沙抑去齮王公,是皆国家栋梁器。
宋儒论古无完人,公独以意为屈伸。
当夫金源势全盛,宗弼宗望皆名臣。
大河以北山四塞,谁能逾越兵如神。
黄龙痛饮诚不易,西夏情形则大异。
龙图老子万甲兵,坐以生事悖清议。
桧也国贼屠忠良,归功再造心病狂。
人言卢杞定不信,诏书可以褒五郎。
呜呼纲沦目聩义翻覆,西山之书安用补,司马之鉴安用续。
著书不为千年计,直借陈编压奇气。
出门不逐万古愁,聊上高阁开吟眸。
天桥楼前一杯酒,昨日苦思今在手。
我能饮,君能留,三十莫抱二十忧。
识君二十年尚少,屈指十年君未老。
眉痕鬓影未减青,一色绿衫同似草。
盈楼饮客我独眠,未饮满掷青铜钱。
座中谁识两少年,江南江北无一田。
尊深酒熟莫更催,头上一云红覆杯。
休嫌饮尽众宾散,伴客时有春禽来。
城门楼上春阳满,一鸟啭春声缓缓。
城西山色影接天,极视惟愁目光短。
今日白昼饮,复胜清宵吟,百壶虽尽意不尽。
两客所喜皆同心,醉颜时红亦时白。
一市围观不相识,颇说近来无此客。
《二月二十三日复与汪大上天桥饮醉歌》【清·洪亮吉】著书不为千年计,直借陈编压奇气。出门不逐万古愁,聊上高阁开吟眸。天桥楼前一杯酒,昨日苦思今在手。我能饮,君能留,三十莫抱二十忧。识君二十年尚少,屈指十年君未老。眉痕鬓影未减青,一色绿衫同似草。盈楼饮客我独眠,未饮满掷青铜钱。座中谁识两少年,江南江北无一田。尊深酒熟莫更催,头上一云红覆杯。休嫌饮尽众宾散,伴客时有春禽来。城门楼上春阳满,一鸟啭春声缓缓。城西山色影接天,极视惟愁目光短。今日白昼饮,复胜清宵吟,百壶虽尽意不尽。两客所喜皆同心,醉颜时红亦时白。一市围观不相识,颇说近来无此客。
https://shici.929r.com/shici/EDm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