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唐多令.咏窝丝糖》
《唐多令.咏窝丝糖》全文
清 / 毛奇龄   形式: 词  词牌: 唐多令

捣尽筁头泥。春蚕已蜕衣。片饧里作弹丸儿。

不破弥罗三寸茧,谁解道,一窝丝。粔妆汉宫遗。

餦餭久未施。开元宫女尚能为。

今日尚书花餤会,银碗合,使人思。

(0)
鉴赏

这首清代毛奇龄的《唐多令·咏窝丝糖》是一首描绘古代糖果制作工艺和宫廷生活的词。词中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窝丝糖”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

"捣尽筁头泥",开篇即点出糖的制作始于捣碎糯米,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将原料研磨成泥的过程。“春蚕已蜕衣”,比喻糖的制作如同蚕吐丝,暗示了精细的手工技艺。“片饧里作弹丸儿”,进一步描绘了糖块的形状,犹如弹丸般圆润。

“不破弥罗三寸茧,谁解道,一窝丝”一句,运用了夸张和象征手法,形容窝丝糖的紧密和不易分离,仿佛是蚕丝编织而成,表达了其精致和珍贵。“弥罗”原指天上的星罗棋布,这里借指糖的细密。

接下来,“粔妆汉宫遗”和“餦餭久未施”两句,提及了这种糖品在古代宫廷中的历史,暗示其曾是皇家专享的美食。“开元宫女尚能为”,点明了窝丝糖的传统技艺在唐代仍有流传,尤其是开元时期。

最后,“今日尚书花餤会,银碗合,使人思”描绘了现代宴会中仍有此糖出现的情景,但用银碗盛放,更显其贵重。词句结尾处流露出对传统工艺的怀念和对昔日繁华的追忆。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历史的穿插,展现了窝丝糖的魅力,同时也寓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感慨。

作者介绍
毛奇龄

毛奇龄
朝代:清   字:大可   号:秋晴   籍贯: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   生辰:1623—1716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杭州)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猜你喜欢

上巳日玉津园赐宴是日杂端为主人

御苑初晴暖景微,侍臣还许宴春辉。

鸣禽试羽交交啭,落叶迎风冉冉飞。

执法在前容款曲,大官先置尽膏肥。

和平自是欢娱日,未醉春醪未可归。

(0)

九日寄因甫

遥想登高处,姑苏秋草多。

那无万古恨,少作五噫歌。

野菊萧萧晚,江鸿叠叠过。

尺书不可托,送目奈愁何。

(0)

夜坐因读隐直书寄之

徂岁曾何急,清宵不复长。

蹉跎问甲子,愁寂看灯光。

峡雨萧萧冷,江云澹澹黄。

殷勤故人别,容易二年彊。

(0)

定水二首·其一

定水涵空碧,群山凝远岚。

渊鱼颇易得,菱实最馀甘。

旷野应人语,凉风快酒酣。

谁云陵谷换,自此识南潭。

(0)

新滩行

忆昔秭归之山崩,震惊千里如雷霆。

江水逆流洞庭竭,至今蓄怒犹腾凌。

洄渊沈沈色如墨,彷佛半露峰峦形。

悬波一泻三百仞,鱼鳖蛟龙俱不宁。

天公高居漏天隔,无故设险忧群生。

时无伯禹真已矣,坐念疏凿何由能。

(0)

和永叔十九韵送魏广

信陵贵公子,仁义不挂口。

犹有三千客,名声极高厚。

而况贤者门,四方所奔走。

岂无青云士,磊落照前后。

我虽非其人,慕用意殊久。

差池混出处,百望乖一隅。

羁旅陈蔡间,忙如丧家狗。

担簦始自致,倾盖许白首。

中堂陈诗书,高会置樽酒。

岂惟听馀论,复喜识宾友。

魏侯希世珍,颇为平生旧。

他时恨契阔,并生喜邂逅。

危冠切浮云,长剑挂南斗。

同志此莫逆,孤游信无负。

切磋变新巧,綵绘饰馀丑。

自谓当穷年,如何复分手。

士生得所师,文学致不朽。

吾衰莫自力,子壮谅何有。

当取天下名,还为生人寿。

(0)
诗词分类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诗人
赵鼎 杨基 杨弘道 曹丕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朱淑真 严遂成 虞集 龚诩 吴文英 卢纶 王柏 方孝孺 刘长卿 谢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