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经费拾遗旧隐》
《经费拾遗旧隐》全文
唐 / 胡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林下茅斋已半倾,九华幽径少人行。

不将冠剑为荣事,只向烟萝寄此生。

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

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jīngfèishíjiùyǐn
táng / pián

línxiàmáozhāibànqīngjiǔhuáyōujìngshǎorénxíng

jiāngguānjiànwèiróngshìzhīxiàngyānluóshēng

sōngzhújiànhuāngchíshàngqínshūshìjiānmíng

báiyángfēngqiūshānshíāiyuánshēng

翻译
山下的草屋已经倾斜,通往九华山的小路少有人行走。
我不把戴冠佩剑视为荣耀,只想在这清幽的藤萝中度过余生。
松竹逐渐覆盖了池塘边的景色,琴书的名声徒有虚名在世间流传。
秋风吹过白杨树林,傍晚的山中传来哀伤的猿猴叫声。
注释
茅斋:简陋的草屋。
九华幽径:通往九华山的隐秘小路。
冠剑:古代官员的帽子和剑,象征荣誉。
烟萝:藤萝,代指隐居生活。
松竹:常用来象征坚韧和高洁。
池上色:池塘边的景色。
琴书:代表文人雅士的生活。
世间名:世间的名声。
白杨:秋天常见的树种。
哀猿:哀鸣的猿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林下茅斋已半倾"表明诗人所居之处已经有些年久失修,环境宁静而又略显荒凉。"九华幽径少人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冷清与偏僻,只有少数行者会踏足这片区域。

"不将冠剑为荣事"表明诗人对功名利禄并不在意,而是选择了与世俗切割的生活。"只向烟萝寄此生"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坚持和满足,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寄托于这平淡而宁静的环境中。

接下来的"松竹渐荒池上色"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池塘四周的松竹因为少有人迹而显得有些荒芜,但却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野趣。"琴书徒立世间名"则表明诗人虽然在世俗中留下了一定的声名,但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最后两句"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则通过白杨树在秋风中的飘摇和远处传来的哀猿啼叫声,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有些孤寂的氛围。这也许是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一种感受,或是对世俗生活中他所放弃之物的一种回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作者介绍

胡骈
朝代:唐

胡骈, 唐末进士。诗一首。
猜你喜欢

宝陀清赏夙慕展游愿不从心因成小咏

宝陀十里路,此日想同游。

万古不收雨,四时长是秋。

树寒烟半拥,山湿雾长流。

独我思归苦,无因到上头。

(0)

仙塘即事

山斋临薄雾,徙倚杏花枝。

猎客惊熊馆,行人指鹳池。

为贫锄药卖,因懒上陂迟。

林外孤烟起,遥知日午时。

(0)

留题澄虚亭

湖光湛寒碧,帘影拂莓苔。

鱼戏应同乐,鸥闲亦自来。

雨馀轻霭合,竹外杂花开。

久欲留诗去,惭无绮靡才。

(0)

九日偕朱彦器伯仲游雁门山

神京浩不及,仙关次第开。

名山逢好友,九日共登台。

济胜聊为具,吟诗愧别才。

何年清海甸,结屋此中来。

(0)

自合江亭过渡观赵穆仲园亭

唤舟芳草渡,系马绿杨阴。

步入莓苔径,门开花竹林。

王孙随牒远,婺女隐云深。

想见西南望,悠悠空赏心。

(0)

一犁春雨图

负郭先畴二顷馀,饱看雨后著耕夫。

软红尘里家山梦,却就君家阅画图。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李烈钧 马占山 陈叔通 熊式辉 胡适 唐生智 曾琦 罗家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