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茅斋已半倾,九华幽径少人行。
不将冠剑为荣事,只向烟萝寄此生。
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
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
林下茅斋已半倾,九华幽径少人行。
不将冠剑为荣事,只向烟萝寄此生。
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
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林下茅斋已半倾"表明诗人所居之处已经有些年久失修,环境宁静而又略显荒凉。"九华幽径少人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冷清与偏僻,只有少数行者会踏足这片区域。
"不将冠剑为荣事"表明诗人对功名利禄并不在意,而是选择了与世俗切割的生活。"只向烟萝寄此生"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坚持和满足,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寄托于这平淡而宁静的环境中。
接下来的"松竹渐荒池上色"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池塘四周的松竹因为少有人迹而显得有些荒芜,但却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野趣。"琴书徒立世间名"则表明诗人虽然在世俗中留下了一定的声名,但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最后两句"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则通过白杨树在秋风中的飘摇和远处传来的哀猿啼叫声,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有些孤寂的氛围。这也许是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一种感受,或是对世俗生活中他所放弃之物的一种回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山斋临薄雾,徙倚杏花枝。
猎客惊熊馆,行人指鹳池。
为贫锄药卖,因懒上陂迟。
林外孤烟起,遥知日午时。
神京浩不及,仙关次第开。
名山逢好友,九日共登台。
济胜聊为具,吟诗愧别才。
何年清海甸,结屋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