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禅径石门通,徙倚湖天望不穷。
正扫书坛拜和靖,犹开梵塔礼生公。
汀洲晚浸蒹葭水,台殿晴呼松柏风。
惟羡观风骢马使,清游丽句满吴中。
泊舟禅径石门通,徙倚湖天望不穷。
正扫书坛拜和靖,犹开梵塔礼生公。
汀洲晚浸蒹葭水,台殿晴呼松柏风。
惟羡观风骢马使,清游丽句满吴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严嵩在虎丘山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首联“泊舟禅径石门通,徙倚湖天望不穷”,诗人乘舟至虎丘山下的禅径,石门为入口,他站立于湖边,仰望天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视野无尽。这里运用了“徙倚”这一动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驻足观赏的悠闲姿态。
颔联“正扫书坛拜和靖,犹开梵塔礼生公”,诗人正在书坛上恭敬地向林逋(和靖)致敬,同时又对着佛塔虔诚礼拜,表达了他对古代文人雅士及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
颈联“汀洲晚浸蒹葭水,台殿晴呼松柏风”,描绘了傍晚时分,芦苇在水中轻轻摇曳,仿佛是汀洲在水面上浸润;晴朗的天空下,台殿前的松柏随风轻摆,似乎在呼唤着风的轻抚。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尾联“惟羡观风骢马使,清游丽句满吴中”,诗人羡慕那些能以清雅之行游历吴中的官员,他们的足迹和佳句遍布这片土地,表达了对自由自在、充满文化气息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虎丘山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红烛光分,绿窗梦醒,银河宛转微明。
立到桐阴,深宵玩赖无声。
花开乱萤如豆,听莲街、衙鼓轻轻。
最可叹,竟紫鸾杳信,青鸟难凭。
冷落空庭飞絮,看双星黯澹,眉月微横。
云掩仙山,何其缥缈难登。
长梯若能渡我,仗心香、默默通诚。
惟惧这,溽暑蒸人,难耐断更。
饥蟆缘云吞婵娟,径圆千里亏一边。
何年吹缺堕九地,更复几时飞上天。
不悟素为明所误,削地更无开拓处。
遂使骑鲸汗漫归,拟斫婆娑镜中树。
又疑白玉楼居大手笔,喝得倒行轮半仄。
至今弗作玻璃声,犹自铮铮作金石。
不然十连酬贾难,怒发凛凛冲其冠。
归来寒芒耿夜阑,亭亭小试龙文看。
半规朣朣尽分晓,团团如漆知多少。
是中观德又观空,缺处何曾碍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