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班马鸣,边草萋以绿。
战士戍龙庭,秋高肥苜蓿。
不见汉家营,但见秦时月。
古驿零杨柳,我室已蟋蟀。
代马与越鸟,苦思故林宿。
玉门有飞雁,尽唱征人曲。
征人远未归,霜雪寒无衣。
君思古离别,岁暮定何依。
朔风班马鸣,边草萋以绿。
战士戍龙庭,秋高肥苜蓿。
不见汉家营,但见秦时月。
古驿零杨柳,我室已蟋蟀。
代马与越鸟,苦思故林宿。
玉门有飞雁,尽唱征人曲。
征人远未归,霜雪寒无衣。
君思古离别,岁暮定何依。
这首清代冯誉骥的《杂诗(其二)》描绘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画面。首句“朔风班马鸣,边草萋以绿”通过“朔风”和“班马鸣”展现了边地特有的寒冷与战马的嘶鸣,展现出环境的苍凉。接着,“战士戍龙庭,秋高肥苜蓿”写出了战士们在边疆坚守岗位,秋季到来,苜蓿丰茂,暗示了他们的生活艰辛但富有生机。
“不见汉家营,但见秦时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只见秦时明月,而不见家乡的营垒,流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古驿零杨柳,我室已蟋蟀”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凄清的氛围,古驿站旁的杨柳稀疏,室内只有秋虫声,寓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
“代马与越鸟,苦思故林宿”借代马和越鸟表达异乡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它们渴望回到熟悉的林中栖息。“玉门有飞雁,尽唱征人曲”则以雁鸣象征边关的思乡之情,飞雁的歌声仿佛在唱着征人的离愁。
最后两句“征人远未归,霜雪寒无衣”,直接揭示了边疆战士的困境,他们远离家乡,寒冬无衣,处境艰难。“君思古离别,岁暮定何依”以设问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征人未来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离别之苦的深深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边塞景色和自然意象,生动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乡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